人文學院社會學系第六期讀書會于
首先周蕾同學做了題為《公意的烏托邦》的主報告。她首先對全書做了總體介紹,盧梭在該書中讨論的是其本人的政治理想,即從人類與法律視角出發,社會秩序的構建能否存在某種合法而又确切的政權規則。盧梭指出,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中。個人是無法任意抛棄自由,他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轉讓自己的自由;盡管強力可以暫時奪占自由,卻無法形成真正的永恒權利。簽訂社會契約并沒有剝奪個人的任何自由,隻是将自由的自然屬性轉化為社會屬性。因為原始狀态下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隻是欲望驅使之下的直覺行動,隻有受理性限制的才是真正的自由。在這種自由中,人類才能學會向全體而非全體中的任何個人奉獻自己。
此外,周蕾同學指出,人類追求的最大幸福是自由和平等,而盧梭在該書中給出的保障自由與平等的唯一方法是借助公意之力。公意就是公共意志,是人們在社會契約之下形成的公共人格的意志,訂約之人必須遵守公意的精神。在公意之下,每個人都要參與公共事務的讨論,即使有分歧,也要找到全體認可的那一部分。
“不犯錯的公意”和“多數人的暴政”是周蕾同學對盧梭公意觀的另一層解讀。她認為,公意并不等同于衆意,二者是有區别的。衆意夾雜了個人或者集團的利益,而公意卻是純粹的全民意志。同時,公意是不可分割和轉移的。共同體的最佳狀态是沒有派系存在,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利并且都要表态,隻有這樣才可以保證公意的長期存在。如果派系出現,就會導緻集團意志的出現,加大公意讨論的難度。盡管集團意志也是公意,但隻是集團内部成員的公意,一旦此種集團力量過于強大,它就會僭越更大共同體的公意之名謀私利。
最後周蕾同學指出,盧梭曾希望找到一種切實可行的實現公意的方法,但最終被證明是一場烏托邦之夢。首先,他的道德願望是不切實際的。在高度複雜的社會中,社會成員首先考慮的是個人利益,其次才是集體利益,隻有個人利益得到滿足之後才會考慮群體利益。其次,盧梭對立法要求過高,要求主權權利與立法權分離(主權相當于行政權),但政治與法律之間無論怎樣都是相互勾連的,這些是不可能完成的。周蕾同學不贊同盧梭觀點之處在于,她認為好政府是不依靠外力的,應該為公民營造穩定的生活環境,創造良好的流動渠道,同時培養公民意識。
左師羲同學做了題為《社會契約論之我見》的主評論。她首先對周蕾的觀點加以概括,表示不完全同意周蕾同學的觀點。她對盧梭公意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兩個漏洞和一個悖論”。第一個漏洞在于盧梭無法實際說明公意從何而來,公意本應來自衆意,盧梭卻倒果為因,本應由制度産生東西的卻淩駕于制度之上,要求人們在法律出現之前就呈現出法律出現之後的狀态。第二個漏洞在于,盧梭将另一種權威指向道德,但實際上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因為需要外力約束才能保證公意的發揚,隻能消滅國家以下的集團利益并禁止結社才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左師羲同學還指出,盧梭關于輿論的認識存在悖論:他竭力區分公意和衆意,雖然在理論上說得通,但實際上是對輿論的鉗制。
第二位主評論人趙希陽同學的報告題目是《從政治契約到社會契約――看人權主義發展》。他首先介紹了該書的成書背景,然後從洛克和盧梭兩位思想家的思想比較中進行評論,指出政治契約高于社會契約。同洛克相比,盧梭的理論更進步,洛克宣揚人無善惡,比較保守。而盧梭秉承人性本善,其思想比較積極。關于契約締約的過程,趙希陽同學指出,洛克認為要将公民的權利讓渡給政府,而盧梭認為要把公民的權力讓渡給人民全體,這樣就形成兩種契約結果。洛克以為立法權高于行政權,而盧梭則傾向于政府要接受全民公意,而不能自主決定。趙希陽同學評論道,盧梭在理論上具有承前啟後性,即發展了前人的主權觀,同時在實踐上兼具啟後性,促成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盧梭的思想是具有革命性的。
在三位同學報告之後,張翠梅副教授對主報告做出點評。在肯定周蕾等同學努力的同時,翠梅老師同時認為同學們應該在讀書的過程中提煉出問題,并在行文中有所體現。
張翠梅副教授也為同學們做了題為《公意、同一與異化――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精彩報告。張翠梅副教授認為,我們應該在整體與個體的辯證統一這一角度理解盧梭的著作,社會契約是具有雙重性的,主權者本身也具雙重性。社會契約的實質是公意,是自己服從自己的意願,所以就進入枷鎖之中但依然是自由的。洛克的觀點保守、中庸而溫和。而盧梭的思想對舊體制進行了徹底批判,最終促成了法國大革命。張翠梅副教授指出,契約論的精髓與實質是一種理性選擇的觀念,實質在于我們随時可以推翻它。但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是同一性的困境,任何主權都必須由具體個人行使,人民行使主權應該是代理制還是代表制?同時還存在異化問題,代表所代表的也許隻是自己或者某一群體,這是否就是正義的?哈貝馬斯對盧梭進行了批判,認為盧梭的問題過于簡單化。
張翠梅副教授提出了使同學們深思的問題:政體如何實現主權在民?選擇怎樣的民主形式才是正當的?張老師同時指出這些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老師的講解也僅供同學們參考。
鄭莉副院長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她希望同學們在閱讀西方經典文獻的時候要将視角和分析角度也置于西方視野下,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和希望讀者理解的意義,并希望同學們通過讀書學會思考問題的方式。
最後,布置了下次讀書會的書目――阿曆克西・德・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并希望同學們從中找到讀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