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院社會學系第十三期讀書會已于2013年3月16日晚上18:00在41号樓408(人文學院資料室)舉行。本次讀書會讨論的書目是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的《原本大學微言》。參加本次讀書會的有人文學院王玉�書記、劉軍教授、楊國慶副教授、那瑛老師、趙岩老師以及社會學系2012級研究生和社會學專業的部分本科生。本次讀書會由楊國慶老師主持并主評,主報告人為姚忠玲同學,主評論人是陳茜、項娣和趙冰心三位同學。
經過了一個寒假的認真準備與閱讀,主報告與主評論同學的臉上都洋溢着燦爛、自信的笑容。姚忠玲同學首先做了題為《奔走呼号為原本大學夢醒――論<原本大學微言>中“大學之道”儒釋道新解》。姚忠玲同學認為南懷瑾先生對“大學之道”中四綱、七證和八目儒釋道三家融會貫通的創新性洞見,勘正許多以往對原本《大學》甚至中國文化的誤解,指出大學之道中修身為根本。姚忠玲同學通過四個部分來介紹她的報告,首先,她對《大學》原貌做了相關的論述,我們以前讀的《大學》都是宋朝朱熹撰寫的《大學》,而南懷瑾先生認為他誤讀了其中的要義,并對其進行勘正。朱熹把大學之道說成初學入德之門,南懷瑾以為不然。朱熹改《大學》“親民”改作“新民”,這樣朱熹就可以有力地把後文“苟日新,日日新”來證明自己塗改有理。他便可以大談靜坐觀心,暢言心性微言妙論的教化,認為人人如此,才是學問,才能革新改過,才算是個新人。南認為就是八目都做得下來不一定都是能做到親民的學問,而且人們天天換作新民,那就要随時變革政策,不是真正的學問。“親”應該含有愛人、親親、愛護之意。“親民”是由個人學問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間,親身走入人群社會,親近人民而為之服務。
其次,姚忠玲同學對南懷瑾先生所處時代以及其修身之道的“七證”做了詳細論述,南懷瑾先生認為要弘揚傳統文化,實現文化發展,中國的人文學術研究就要立足于中國傳統。探尋“中國文化傳統怎樣在西方現代文化的挑戰之下重新建立自己的現代身份”,赢得中國及其文化在世界上的獨立地位,是他多年以來的心願。“七證”是指知、止、定、靜、安、慮、得。“知”字是知覺到知識,南借用佛家解釋,佛傳入中國以後,往往有把“知”和“覺”字解釋為同義語;“止”字的内涵,一是内在的,“内明”之學的“止”,二是“外用”的止,領導者或是平凡人,怎樣把自己的思想行為,做到恰如其分的止。南懷瑾先生認為,知止是一種先後順序;“定”字南懷瑾繼續借用佛學說明“定”,“禅定”,寂靜精思的内涵,“定”是“止”的果,簡化到平常生活,就是說每個人都會給自己定位,有堅定的志向,處變不驚,才能避免因為無謂的妄想而損耗能量;“靜”字,人們的心理意識一種較為甯靜的感受,重在淡泊,可以用“淡泊明志,甯靜緻遠”,這裡的是指形而上之道德“靜”;“安”字,,是由講究心性修養的“内明”的實踐經驗,以及“外用”在人群社會的曆史經驗得來的總結定論,由靜才能安;“慮”字是思想、轉注為憂思的意義。《大學》中用“慮”字代表“精思”的意思,思是細緻的,甯靜的并不像“妄想”一樣,有擾亂自心的作用;“得”字的講解,經過七證的治心修養以後,思慮的慧力開發了,就可得入“明明德”而見道的真正成果。“慮”而後能“得”,在經過了“知、止、定、靜、安”的治心修養後,而得到明悟“明德”,而“明明德”的目的就是達成“大學之道”這個“道”的境界,也是事情有始有終的鮮明體現。
再次,姚忠玲同學對“親民”的實際修養和學問以及作為――八目做了詳細的論述,八目是指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緻知、誠意正心”是立人的的根本,“格物”猶如隔開一樣的格,如同方格一樣的格,格物即格去心中的物欲。南懷瑾運用佛學說明“緻知格物”“格物知至”的内涵,一句話就是“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心物一如,渾然全體,本無内外之分。”南懷瑾認為“緻知”,緻,是達到,知是知性的知,和在一起就是先要反察自己這個能知之性的本根,所以叫做緻知,也可以說知止。“誠意、正心”以達到“修身”為明德外用最重要的根本。内聖上達到“無所不用其極”的“誠意”,才能做到意識思想形态“知本”的“知止”。想要做到立人繼而到立他首先是要做到修身,而修身在正其心。在修身的基礎上,做到立他,就要先從“家”開始,舉大量例子說明齊家的重要性,南認為這些人中“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以個人膚淺的認定,隻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齊家須女寶,有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才能治“天下”。最後,姚忠玲同學認為“大學之道”的儒釋道新解,源于一種國魂,一種文化的中肯,正是南懷瑾春風化雨展示和還原的《大學》原本,才是中國文化的原本。“大學之道”的最高目标,在南懷瑾看來四綱七證八目及修身,重要綱領是做人之學,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做好一個人。希望中國人了解本國的文化精神,開拓未來要走的路,喚醒近世東方各國,恢複他們的自信,不再舍棄固有的文化寶藏,而一味地全盤西化。同時,重新振興中國人文思想的基礎,以糾正西方物質文明的偏差。最後,溝通東西文化,以謀求人類的和平與幸福。
随後,陳茜、項娣、趙冰心三位同學分别對姚忠玲同學的主報告進行評論,陳茜同學做了題為《緬懷中國傳統文化――讀<原本大學微言>》的主評論報告,她認為南懷瑾大師重新解讀《大學》的目的是要讓後世諸人能夠了解中國的文化精神,了解中華民族仁義博厚、寬容忍讓、熱愛和平的民族秉性。她認為《大學》作為中國傳統教育的經典著作之一,其先自立而後立人以達到至善之境的做人之道,也正是傳統教育之旨。反觀現代教育,過分注重知識傳播的速度、廣度與深度,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及其已經造成的社會中各種信任危機,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對個體教育中,人格教育培養的缺失與誤導,做事先做人的教育主旨發生了偏離。她認為教育塑造的不僅僅是單個個體,而是一個民族的秉性、靈魂與未來。項娣同學做了題為《以“修身”為本的“内聖外王”之道――評論<奔走呼号為原本大學夢醒>》,她認為“大學之道”是從“道”出發的心理和身體力行的行為,它要求人們修明德性,而且是先修己德,再由自己的己修之德推及天下之人。“大學之道”的中心思想是“修己以安人"即在于通過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來實現“安人”的政治抱負,這一思想是儒家學者立身立世的終極追求,也是其人生價值的最高體現。内聖外王的最初要旨,是通過積極入世,來參與政治和批判現實,追求以道德轉化政治的理想。内聖是儒家關于“仁”的學說的演繹,是個人的道德修養以及必備的思想條件;外王是儒家關于“道”的理論的發揮,是社會的理想模式以及相應的判斷标準。内聖外王作為道德倫理與政治結合的理想主義表現在儒家對“仁政”和“王道”的憧憬之中。所以說以個人道德修養的修身又不僅僅是個體的行為,修身成為實現内聖外王的“本”,修身以維護“道”“德治”“修己以安百姓”為終極目的。最後,趙冰心同學做了題為《身體力行替儒家文化安魂――兼評姚論<原本大學微言>》,她認為我們需要的是将傳統文化現代化,傳統文化如何在西方文化的挑戰下重建自己的現代化身份,這是中國很多知識分子緻力于實現的目标。南懷瑾的重讀大學讓我們看到修身、齊家具有自足的價值,不必一定要直接參政。将我們的關注點轉移到普通人怎樣能在日常人生中各自成聖成賢上,又回到了先秦儒家的“人皆可以成堯舜”。這就為儒家在現代的生存找到了合理的立足之地。
針對這次讀書會,各位老師對同學們的努力給予了肯定,并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并對同學們的某些觀點進行評論。
楊國慶老師首先對同學們的努力給予了積極的評價與肯定,同學們經過一個學期與寒假的知識積累,有明顯的進步。他認為姚忠玲同學花了很長時間去理解《原本大學微言》,以同步的方式對文章進行了重構,并且按照順序進行解讀,按照修身治道的的順序并以重構式的方式對文章進行了章節的論述,但是并不是《原本大學微言》本身的邏輯主線。我們知道大學在與明明德,在于親民,在止于至善,他先講了三綱或者四綱,然後再說了七證,接着在論述了八個條目,很多人都是按照這樣的順序來講的,這是按照修身之道的順序來論述的,而不是按照《原本大學微言》本身的順序來寫的。從姚忠玲同學的文章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她已經很努力地去理解了,并且在具體的論述上還是花了很多的時間與功夫的。但是就像姚忠玲同學說的她更多的是理解,而提出或者說開放出的問題會相對少一點,但是由之前的鋪墊,還是值得表揚的。不過,姚忠玲同學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南懷瑾先生是以一些佛家的觀點來解釋儒家的觀點,并且對朱熹進行直接的批判,不過這也得益于南懷瑾先生對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通與熟練,能夠在知識的最高點打通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節,将其糅為一體。而他之所以能夠以此來解釋儒學,不僅和儒學的發展階段有關,也和對朱熹的直接批判有關。楊國慶老師認為趙冰心同學的評論報告更傾向于介紹《原本大學微言》,即“為什麼解讀、解讀什麼、以什麼方式解讀”,而沒有集中讨論一個問題,但是她提出了一個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都緻力于解決的問題,即“探求中國的傳統文化如何在西方社會文化的挑戰下重建現代化的身份,并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由于1840年以來,中國相較于西方處于一種“落後或者說是落伍”的狀态,我們在器物上落伍,我們在制度上落伍,很多的知識分子将這些歸咎于中國傳統文化問題。就像當時的五四運動,他們最激烈的就是要割裂我們與傳統文化的聯系,例如将文言文變革為白話文等等。我們在文字上改革了,我們無法理解與讀懂古代文獻,我們擁戴西方,學習西方,那麼我們就“現代化”了。而經過一系列的事實反映發現不是這樣的,如果我們完全拒絕傳統傳統文化的話,我們是沒有根的,而如果我們沒有根的話,就算在中國的土地上成長出某種文化類型,也無法将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部分。離開傳統文化,我們不可能生長一種能夠和世界文化進行對話的文化形态。就像日本,它的西方現代化程度較高,但它所保留的民族性的東西也很多。但是中國經過五四運動以及後來的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都被丢棄了。基于這種狀況,很多的知識分子企圖改變這一局面,并将重建中國儒學現代身份作為自己一生将要緻力于的事業,當然,這一事業可以通過很多條道路來實現,其中主要與三個方面:其一就是像錢穆先生所說的為故國招魂,把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華的一部分拿出來,并且将其展現出來;其二就是現在很多新儒家所做的拿很多西學的理論或者概念來改造中國文化,即内聖開出新外王,這種可能會導緻喪失掉本土文化應有的特色;其三就是做一種中西文化之間比較的觀點,比如說我們以前一直在讨論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關系,相對照,我們可以借鑒這一思路來談談儒釋道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關系并且把結果展示出來,這也是具有一定理論價值的。楊國慶老師認為如果說趙冰心同學發現了《原本大學微言》的目的的話,即重建中國文化。那麼陳茜同學就發現了儒家文化的目的,即做人的學問。陳茜同學的文章結構沒有多大問題,論述也比較清晰。楊國慶老師認為四書被稱為儒家的經典,而《大學》就是儒家的核心骨髓,也是儒家的精髓,其隻要論述的是中國古人的修身治世之道。楊國慶老師認為項娣同學的文章寫得不錯,學術味比較濃,也是他本人比較欣賞的一篇文章,他認為項娣同學對四綱、七證、八目的解讀,對大學修身的評價以及對修身之道的具體内容解讀的較好,在中國古代,做人和做學問是一體的,學子在學儒家思想的同時,同時也是在學習做人的道理;而在現代社會,做人和做學問是分離的。項娣的文章内容都挺好,但是其邏輯結構不清晰,沒有明确的邏輯主線,這是需要加強的地方。并且有些個别性的問題也需要注意,比如說這裡面所講的修身模式,你是從統治者的角度來叙述,修身要求對統治者來說相對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你也要關注一個問題,即在王陽明那裡,他希望皇帝成為一個聖賢,實現外王,但是如果此道不可行的話,就像古代的萬曆皇帝等沒有成為“聖賢”,那麼儒家修身就把方向轉向每個百姓,希望每個百姓都能通過發現自己的良知來修身成為“聖賢”。
接下來,在場的大多數同學都對四位同學的報告評論以及《原本大學微言》的内容進行讨論。楊傑同學對趙冰心同學的傳統文化現代化提出了相關的質疑,認為關鍵是對待傳統文化的态度,而不能一味地追尋西方文化發展的路徑。劉逸文同學認為《原本大學微言》通篇都在論述如何修身,如何做人,而南懷瑾作為一代大師,不可能僅僅告訴咱們這些修身的道理,于是她認為南強調了修身與治世的關系。一個完善的社會是需要以一個完善的個體作為起點,我們的儒釋道是深入在群體内部的,它不僅是一種治世的思想,而且也是一種信仰。所以一種完美的社會秩序是始于一種個體道德,先從個人開始再到家庭倫理以緻市民社會。馬巍巍同學認為既為人就要有為人之道,學會做人,“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如何修身呢?南懷瑾先生說出了“七證”,而她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知”,即了解自己,有自知自明,這樣才能完成接下來的幾個步驟,成為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楊菲菲同學比較贊成趙冰心同學的觀點,認為應該重建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身份,但是認為趙冰心同學并沒有論述以何種方式來重建,她認為我們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斷裂是重建傳統文化的巨大障礙。葉燕燕同學認為南懷瑾先生非常的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随着西方思想的滲透,他在1998年出版的《原本大學微言》也是對西方文化優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回應或者說是反擊,他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夠培養出經世濟民之才。還有就是《原本大學微言》中的修身做人的道理隻是一種理念,一種相對理想的狀态,而如何執行又是一個問題。周立明同學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間并沒有存在一種十分合理的邏輯推理,這隻是中國的内在推理問題,缺乏具體方法論的指導。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的“修身”做人其實是給我們樹立了一個非常高的道德标準,這也許是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标準,但是他卻沒有對如何達到這種道德标準的具體行為規範做出約束,并且他也有沒有為普通百姓(即那些無法成為君子的人)設立一個具體的标準。如果沒有這個标準,一個社會的秩序也就無法維持良好運作,一個社會的社會組織建設也将成為問題。周立明同學還提到了以前楊國慶老師所說的“讓我們讀一系列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的用意”,雖然我們現在可以還不能夠完全理解,但是已經悟出了兩層含義,即其一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其二就是讓我們有那種宗教式的體驗。王金朋同學從一種公私觀的角度來思考南懷瑾先生的思想,他認為如果完全消除人的私欲,社會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
對于同學們的積極思考,老師表示非常欣慰,并且也對同學們的疑問或者觀點做出了某些回應。楊國慶老師首先對周立明同學的問題做了回應,即周立明對老師要求我們讀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文章意圖的探尋。我們理解一個文本,理解作者的意圖,比如說理解古人的思想,就要回到古人的生活情境中去。很多人都在以各種方法或者途徑去探尋作者的意圖,但是個人也有個人的說法。西方有一種說法,即當你對一本書感興趣時,這本書已經和作者沒有關系了,它已經取得了獨立的價值和地位了,和作者的意圖關聯不大。文本向我們開放,我們也向文本開放,期間會産生一種無形的交流,這就是讀書的目的所在。而讀傳統文化就是要培養我們的文化素質,培養那種文化的認同感。
劉軍老師認為分析建構社會主要有兩個層面,即物質主義與觀念主義,我們一直在談的是如何建構觀念主義,而如果沒有物質主義做鋪墊,我們如何來談建構觀念主義,這個想法引起了在場老師的熱烈讨論。
那瑛老師認為姚忠玲同學完全沉浸在文獻中,沒有出來。我們學社會學,總要看出這本書的意圖是什麼,或者說如何以一種我們社會學的視角來看待這本書。比如說姚忠玲的以儒釋道的視角來解讀儒家文化,從曆史的角度來說,儒家與道家是在本土文化中生長起來的,而佛教是外來的,但以現在的視角來看,它們是糅合在一起,并對相關概念進行解釋。那麼它們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這一過程既是本土的,也是開放的。我們要完全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就不能夠靠外來人來研究中國文化,而要從本土文化的視角來研究中國文化以及其與世界文化的關系,而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或者說批判主義。回應劉逸文同學的觀點,修身與治世的關系,完善的社會與完善的個體的關系。那瑛老師認為原來的傳統文化與家國文化是完全相嵌合的,而現在的社會卻是完全分化的。在傳統文化中,我們有個人,但是沒有個體。我們的傳統文化如何适應急劇分化的社會,我們不能從簡單的精英主義入手,要在精英層面與民間層面共同努力。
在讀書會的最後,老師們也對同學們的努力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并且希望同學們能繼續努力,希望下一次讀書會也能像這次一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