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時間 | 學時 | 地點 |
1 | 8月31日 星期六 9:00-11:00 14:00-17:00 | 5 | 21B113 |
2 | 9月1日 星期日14:00-17:00 18:30-20:30 | 5 | 21B113 |
3 | 9月2日 星期一 10:10-12:10 18:30-21:30 | 5 | 21B111 |
授課提綱
導論:現代性問題:社會如何可能?
本講通過比照古典思想有關城邦中“人是政治的動物”之命題的讨論,提出現代思想家為什麼作出“人作為社會存在”的重要論證。換言之,“社會如何可能”為何成為現代社會思想的基本理論議題,以及其後社會思想圍繞着這一議題如何在各個面向上展開的,是本導言的論述重點。本講通過檢讨古代社會政治思想内在的張力,為理解現代社會的處境和現代思想的形成提供一個背景。
第一講 古典與現代之間:盧梭的現代難題
(基礎讀本:《愛彌爾》)
本講從盧梭《愛彌爾》第一卷所提出的基本問題出發,檢讨現代形成以來人的自然與社會兩種屬性之間的基本張力,人性作為現代的核心概念在民衆社會中的基本性質。此外,結合盧梭社會思想中所呈現出的古典與現代的張力,以《社會契約論》為基礎論述現代社會的構成,以及合意下的公民形态與作為孤獨者的現代人之間的複雜關系。
閱讀文獻:
《社會契約論》,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愛彌爾》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第二講 社會學先驅:孟德斯鸠的社會形态學和類型學
本講通過檢讨《論法的精神》有關政體類型學和國家總精神的論述,指出孟德斯鸠的社會思想,在于确立現代社會構成的兩個基本論題:一是反應一個國家之外部原因和内在性質的政治體制,而是具有理性的普遍性與曆史的特殊性的國家總精神,即法的精神:法的總和,氣候地理,生活方式、習慣禮儀,信仰體系等,從而确立以社會總體形态為核心的社會形态學的社會分析傳統。
閱讀文獻:
《論法的精神》(上冊),第一卷,第1、2、3、4、5章,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
第三講 聖西門、孔德與社會主義學說(基礎讀本:《論實證精神》)
本講通過系統分析以聖西門、孔德等人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學說的基本要義,揭示孔德提出的人類進步總法則,即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和實證科學階段的實質理論意涵,并借此深入探讨社會主義學說有關實業社會與實證科學之現代關系的社會分析向度,界清西方現代性中有别于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共産主義的重要理論傳統,即社會主義以科學和工業為基礎确立的世界主義體系。
閱讀文獻:
聖西門,“一個日内瓦居民給當代人的信”,“論實業體系”,《聖西門選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孔德,《論實證精神》,商務印書館。
孔德,“Summary Appraisal of the General Character of Modern History”, 《孔德早期政治著作選》,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6-47。
第四講 托克維爾論民主與自由
(基礎讀本:《舊制度與大革命》)
本講結合托克維爾有關法國大革命和美國民主的兩個核心文本,指出現代社會政治民主與平等、民主與共和、民主與自由之間的張力及其所帶來的政治難題。通過托克維爾對美國民主體制的論述,檢讨一個國家的民主制度如何與其民情和人心相關聯,民主制度如何防止專制和暴政的可能傾向;通過托克維爾對法國革命政治的讨論,探讨革命與宗教的關系以及現代政治從神聖政治向意識形态政治的轉變過程,其中現代自由的位置究竟在哪裡。
閱讀文獻:
《舊制度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
《論美國的民主》,上卷第1部分,下卷第2、3、4部分,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第五講 ― 第八講 馬克思的社會理論
(基礎讀本:《資本論》)
第五講 馬克思(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本講通過追溯馬克思社會思想的幾個重要來源,從概念範疇的角度系統疏理唯物史觀有關“社會存在”的基本論述,進一步澄清有關物質與意識、唯物主義的辨證觀和曆史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邏輯與曆史這些範疇的實質意涵及其學理關聯,深入理解馬克思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之社會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有關現代社會與人的自然之關系的基本論斷。
閱讀文獻: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52-467。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8。
第六講 馬克思(2)生産中的“力”與“關系”
本講以“生産”概念為核心,通過對其關于“自我意識”和“勞動”的論述,細緻疏理現代社會“力”的觀念的理論涵義,同時從“關系”的視角出發,深入探讨生産關系的社會存在論及形态學的意涵,進而以“生産與再生産”的生産方式視角,系統論述馬克思辨證的唯物史觀的理論主旨,以及從社會形态演進的角度反映出來的現代進步觀念。
閱讀文獻:
“異化勞動”,“私有财産的關系”,《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89-111。
“意識形态的現實基礎”,《德意志意識形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6-78。
“序言”,《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7-11。
第七講 馬克思(3)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分析
本講以“商品”概念為核心,通過商品二重性和勞動二重性的分析,全面論述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圍繞生産、消費、分配、交換等環節而确立的“總體生産”體系,進而發現資本總體生産和積累的一般規律,通過對“剩餘價值生産”的讨論,進一步理清資本主義以商品為核心的物化生産背後所隐藏的價值哲學意涵,及其現實的宗教形态。所有這些讨論,都與現代意義上的“自由”牽連至深。
閱讀文獻:
“資産者與無産者”,《共産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465-479。
“商品”,《資本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47-101。
“所謂原始積累”,《資本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781-832。
第八講 馬克思(4)階級作為主體與世界曆史
本講接續上講内容,從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總體生産的自身邏輯出發,指出社會化生産所造就的現代社會作為集體的主體形式,即階級;以及階級超越國家政治的主體化行動,即社會革命。由此,人類曆史轉化成為其終極目的,即世界曆史。本講亦從馬克思晚年人類學筆記及東方社會研究,對人類的總體曆史及其具體實踐加以讨論。
閱讀文獻:
“資本主義生産以前的各種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470-487。
“家庭”,《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39-97。
盧卡奇,“物化與無産階級意識”,《曆史與階級意識》,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
第九講 ― 第十二講 塗爾幹的社會理論
(基礎讀本:《社會分工論》《教育思想的演進》)
第九講 塗爾幹(1):社會的基礎:團結與良知
本講首先從《社會學方法的準則》有關“什麼是社會事實”的基本社會理論出發,引出塗爾幹所說的實證主義在現代社會分析中的價值意涵,繼而進入社會理論關于“社會如何可能”的核心問題,即集體意識作為公共良知的重要命題。然後,通過“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的區分,指出以分化與分工為基礎的現代社會團結的道德意涵,即塗爾幹著名的倫理學命題。
閱讀文獻:
“什麼是社會事實”,《社會學方法的準則》,商務印書館。
“分工形成的團結”,《社會分工論》,三聯書店,2000,73-92。
“個體表現與集體表現”,“價值判斷與實在判斷”,《社會學與哲學》,第一部分,第四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實證道德:倫理學中的合理性問題”,《塗爾幹文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35-348。
第十講 塗爾幹(2):道德個人主義與職業群體的重建
本講緊扣現代社會中社會決定論與道德個人主義之間的張力關系,首先明确社會存在之強制性的基礎,再理清現代個人主義中的深度自我的塑造過程,最後從社會史的角度追溯現代組織的基本形态,即作為職業群體的法團在确立職業倫理和公民道德上的重要作用,依照塗爾幹的理解,法團的重塑是解決現代社會失範危機的根本出路,即法團可以為社會團結和個人主義提供現代道德的雙重基礎。
閱讀文獻:
“個人主義與知識分子”,《塗爾幹文集》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人性的兩重性及其社會條件”,《塗爾幹文集》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職業倫理”,《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塗爾幹文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45。
第十一講 塗爾幹(3)知識社會學
本講從《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有關宗教社會學的基本原理出發,界定宗教現象,即社會存在的本質:聖俗之分、教會組織及宗教信仰的儀式和儀軌體系。由此,再通過“集體表現”這一概念的讨論,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系統論述塗爾幹以圖騰制度及其分類圖式為基礎構建的知識社會學,提出社會作為概念思維的集體起源,知識作為社會的象征表現的重要論斷。
閱讀文獻:
“結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塗爾幹文集》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48-586。
“問題”,“結論”,《原始分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10,88-95。
第十二講 塗爾幹(4)教育社會學
本講以《教育思想的演進》為基礎讀本,從制度史和觀念史兩個角度勾勒西方現代社會從早期教會教育到19世紀法國中等教育改革這一具體的過程。首先,大學作為法團,其制度的理念和體系始終具有現代組織的基本特征,其次,現代教育史亦可理解為一部現代知識及其價值的形态史。更重要的是,現代教育及其培育的人和公民,在組織和價值上都是現代社會得以确立的根本基礎。
閱讀文獻:
“世俗道德”,《道德教育》,《塗爾幹文集》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17。
《教育思想的演進》,《塗爾幹文集》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第十三講 ― 第十六講 韋伯的社會理論
(基礎讀本:《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學術與政治》)
第十三講 韋伯(1)資本主義與宗教世界的社會倫理化
本講從《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核心文本入手,首先檢讨韋伯社會思想中提出的具有“普遍曆史意義的問題”,即新教倫理所帶來的社會理性化和倫理理性化的現代社會的雙重趨勢。社會理性化在于諸社會秩序的程序技術的發展,而倫理理性化則表現為人們社會生活的紀律化和條理化特征。由此進入韋伯的實質命題,即“除魔的世界”與資本主義精神之入世禁欲主義的現代關系。
閱讀文獻: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三聯書店。
“資本主義精神與理性化”,“世界諸宗教之經濟倫理”,“中間考察:宗教拒世的階段與方向”,選自《韋伯作品集》之《中國的宗教宗教與世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第十四講 韋伯(2)形式理性問題:經濟行動、職業與學術
本講從韋伯所說的“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這對範疇入手,探讨現代社會法理權威的形式理性化過程和良知治理的基本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現代人經濟社會行動的基本結構。依據上述讨論,本講将進一步讨論現代個性與其職業的關系,引入“天職”的職業倫理概念,而這一切,都與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或學術密切相關,即科學不僅面對自然問題,亦将人作為陌生人而面對自身,此乃現代自由之形成的重要基礎。
閱讀文獻:
“經濟行動的社會學基本範疇”,選自《韋伯作品集》之《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以學術為業”,《學術與政治》,三聯書店,1998年版,17-53。
第十五講 韋伯(3)政治作為實質理性的契機
本講繼續從韋伯宗教社會學和政治社會學的視角出發,檢讨現代社會中通過紀律實現的理性化與自由之間的張力關系,以及紀律與卡裡斯瑪之間發生的沖突。由此,本講導入“責任倫理”與“信念倫理”之政治難題,指出兩種倫理的結合,是擺脫現代性之價值兩難局面的根本出路,以此找到現代政治乃至個性及自由的守護神。
閱讀文獻:
“卡裡斯瑪支配及其變形”,選自《韋伯作品集》之《支配社會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以政治為業”,《學術與政治》,三聯書店,1998年版,54-130。
第十六講 總結語 社會理論的限制:回歸人心的社會理論
本講通過綜述現代社會理論的核心問題和研究傳統,指出圍繞“社會”概念确立的基本理論傾向,以及此種分析向度的限制。本講将重申現代早期哲學在檢讨上述理論的重要意義,将社會理論重新回溯到有關人性、人心的探讨,繼而将人心與民情及其社會系統形式結合起來,并返回到中國經驗本身,是中國學術建立自身社會理論傳統并确立自身學術意識的根本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