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書社”在寒假前布置的讀書任務是霍布斯《利維坦》一書中部分章節。本學期第2、3周周六下午,分别就假期閱讀内容作了讨論,并就上學期讀過的《政府論》和《社會契約論》中“自然狀态”做比較研究。
張津梁同學首先發言。他認為:霍布斯、洛克和盧梭對自然狀态的不同論述分别基于他們不同的研究前提,即人之惡本性、個體人格、人之無知本性三個方面。①霍布斯的“自然狀态”是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基礎上。霍氏認為人天生就有虛榮和各種欲望,并且趨利避害是人類本能;但每個人都以強力想占據有限的物質資料,卻又擔心其他人以同樣的方式來占有自己的資源,這樣就形成了“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鬥狀态,這就是自然狀态。霍氏認為自然狀态是混亂的,而想要結束這一狀态就要産生使得大家由于恐懼而怯于相互戰鬥的強力,于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利維坦誕生了。②洛克的“自然狀态”與霍氏不用,它的建立以“個體人格”為前提上。洛克認為豐富的資源不會讓人們相互争鬥,因此,人類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受任何上級的權力制約,這便是“個體人格”。但此種“自然狀态”卻因三大缺憾(缺少決絕紛争的法律、缺少裁決争執的裁判、缺少支撐裁決執行的權力)而讓洛克認為必須形成一個契約來使得大家的自然權利得到保護。洛克選擇了“代議制”作為糾正這種弊端的理想政治體制。③盧梭的“自然狀态”建立在人性的無知和本能的立場上。他認為人類的本性是無知的,人類自誕生起就按照自然準則來活動,由此他得出了自然狀态是人們基于無知和生存本能而又按照自然理性行事的非侵害性的狀态。
針對張津梁的發言,材化學院的王浩同學補充道,霍布斯認為自然狀态帶有社會性傾向這一點恰是為盧梭所批判的。李崇同學則認為要從三位學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成長境遇來理解他們的觀點,而不能夠武斷地用一個人的觀點來批評另一個人的觀點。
在一小段争論結束後,社會學碩士研究生代歌聰也對三位學者的核心觀點進行梳理。她分别就三位學者所處的曆史背景、對自然狀态的不同理解、社會結約的方式,以及結約結果四個方面對這一問題做出了譜系化的梳理。其中除個别觀點引起讨論以外,大家都認為她的梳理是比較全面、系統的。
讨論的高潮出現在張翼飛老師抛出了一個問題,即:為何三位學者都以“自然狀态”作為論述“社會何以可能”的起點,師生針對此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讨論。張翼飛老師從思想史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觀點:首先,自文藝複興、宗教改革以降,人性擺脫了神性的壓制,人本主義使得每個人以個體的身份站上曆史舞台;當上帝退隐幕後,個體化的社會如何實現整合,這是學者們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其次,三位學者的出發點分别是他們對人性的理解,這是他們研究的出發點,基于此,霍布斯、洛克和盧梭才有不同的結約方式。最後,“自然狀态”是三位學者研究的理論起點,是他們基于人性而構想出來的狀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