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聊齋讀書社”在41号樓人文學院訪談資料室進行了本學期第三次讀書讨論,本次讀書會探讨的書目是塗爾幹的著作《孟德斯鸠與盧梭》中的第一部分《孟德斯鸠對社會科學興起的貢獻》。參與本次讀書會的有鄭莉教授、趙岩老師和張翼飛老師,以及聊齋書社的部分成員。
讀書會伊始,鄭莉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塗爾幹為什麼要對孟德斯鸠的貢獻進行探讨?
陳光一和吳娜同學以問答的形式對該問題和科學與藝術的關系進行了探讨。王浩、張博同學也做出了補充。而鄭莉老師認為,塗爾幹在這篇文章裡談論的重點是社會學需要确立學科的獨立地位,否則還會和哲學或藝術糾纏在一起。這裡提到的“科學”更側重于社會科學,孟德斯鸠确定了社會科學的一些基本要素,社會科學和藝術是不一樣的,因為人的本性不同于社會的本性。
接下來李崇同學總結到,孟德斯鸠的特點是可以從不同的類型推出不同的結果,但是每一個推出過程都可以推出法的精神,即便是專制政體也同樣如此,專制政體中也有更适合的法的精神。鄭莉老師和張翼飛老師認為這種觀點有“存在即合理”的嫌疑。鄭莉老師認為,孟德斯鸠在《論法的精神》中談到的法的精神不是現象本身,而是什麼是更合适的。一方面孟德斯鸠對法的精神的現實分類是根據現實的情況,但是這種分類并不意味着這幾種分類都是值得我們去追求,我能夠理解你,但不代表我贊同你。“法告訴我們什麼是合理的,而不是什麼是實際存在的。”而張翼飛老師認為上述讨論總共有三個層次,一是按照事物的本性,什麼是符合它本性的;二是現實中制定的法律符不符合事物的本性;三是制定出的法律符合事物的本性,我們是不是應該堅持。李崇同學和鄭莉老師各講到了其中的一個層次。
随後雷曉宇同學談到孟德斯鸠認為偏差和病态是基于一種偶然性,吳娜同學認為社會運行會因為人的個性而産生偏離,這種偶然蘊藏着一種必然性。鄭莉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塗爾幹區分常态與病态的意義是什麼?張津梁同學認為社會學的研究重點應該放在社會常态上。龔小碟同學認為塗爾幹常态和病态的區分與人的本性和社會的本性有一定的關聯。鄭莉老師認為塗爾幹談到社會病态是為了給個體的自由留下空間,個體因為其個性的存在可能不會依據社會本性行動,社會學在個體的個性和社會性中存在着一定的張力。這個張力合理與否也決定了社會常态與病态的區别。李崇同學通過人的身體的常态和病态這一案例對鄭莉老師的理解作出了自己的解釋。張翼飛老師補充道,這個問題也可以理解為,社會科學中能否做價值判斷,塗爾幹認為社會科學的價值判斷與“藝術”不同,價值判斷也是基于科學的方法原則。
鄭莉老師接着提到,在社會科學研究的中的實然與應然這一問題上,以塗爾幹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學派和韋伯所代表的诠釋學派有什麼區别?張翼飛老師認為韋伯排除了社會學中的應然判斷,應然在韋伯那裡變成個人的價值判斷,而在塗爾幹這裡存在着應然判斷。
徐曉飛同學随後總結了對這篇文章和上述讨論的整體感悟。最後,讀書會成員對“孟德斯鸠沒有從人的‘本性’而是從社會有機體的‘本性’推出了法律”這一句話進行了解讀。張翼飛老師總結道:塗爾幹這樣強調是因為在孟德斯鸠之前,沒有人意識到社會本性的重要性,而孟德斯鸠的研究與哲學和心理學做出了區分。鄭莉老師補充道:塗爾幹也是為了區分社會的本性和人的本性,社會本性更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