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星期三,人文學院社會學系“聊齋”書社的第39期讀書會在41号樓411教室如期舉行。本次讀書會閱讀與讨論的是韋伯的《經濟與曆史》一書,參加本次讀書會的有鄭莉老師,楊國慶老師,張翼飛老師,張輝老師和陳福勝老師,還有人文學院的部分本科生與研究生。本次讀書會由張翼飛老師主持,由陳光一同學做報告。在本次讀書之前,張翼飛老師首先介紹了這本書的背景以及相關内容,《經濟與曆史》一書是韋伯在慕尼黑大學的世界經濟史的授課講義,本書主要講述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前後的曆史過程,其關注的問題是資本主義是怎麼來的。接下來,張老師又談到學習社會學理論的不易,即我們在研究一個社會學理論時還要弄清楚與之相關的曆史、哲學等種種知識。
這次讀書會是由陳光一做報告。她首先介紹了一下本書的主要框架,她指出本書共分四部分:經濟史的概念、前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時期和城市。本書主要讨論的問題是:為什麼理性的資本主義在西方出現,但是并未在世界其他地方出現。韋伯從曆史學的角度介紹經濟史,與專門的經濟史的特殊性不同,韋伯的經濟史是一般性的。在本書中,韋伯主要讨論了三個問題:經濟功效及其如何分配;家計與營利的利用;合理性與非合理性的關系問題。韋伯借用了社會的基本概念,經濟史研究的經濟行為與經濟團體的現象,韋伯以理性化為經、以社會行動與團體為緯來編制資本主義的圖像,來說明資本主義的發展。
接下來,陳光一同學介紹了本書第一編的内容,在陳光一同學介紹中大家針對自己的疑問進行了讨論。她指出本書的第一編主要是一系列與概念相關的内容,即與經濟史和共同體經濟關系相關的一系列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首先就經濟效用的概念進行了讨論。陳光一首先指出經濟的概念,所謂經濟就是赢求所謂的效應,對經濟的效用此種提法提出疑問,張翼飛老師對此疑問給出了解釋:效用就是指的經濟學上的效應,是指處分某種效用的機會,是對于資源的支配權,并且指出韋伯提出此概念的意義是為了指出他所要讨論的經濟行為的性質是和平性的。在講到經濟行為的交換手段與支付手段時,鄭莉老師指出為什麼韋伯要區分交換手段和支付手段。陳光一同學對此作出解釋,認為這是韋伯為了引出了貨币的出現;而趙旭同學則認為,韋伯論述這個問題,是要指出貨币出現後,具有可計算性的貨币經濟出現了,這導緻了市場的擴展和空間的延續。
接下來,陳光一同學介紹了第二編中三到九章的内容,在陳光一同學介紹中大家針對自己的疑問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讨論。在讨論到官僚家産制和封建家産制時,鄭莉老師提出問題,即官僚家産制和封建家産制的區别;趙旭同學認為,身份家産制與西歐的封建家産制類似,封臣也有土地的所有權,負有義務,官僚家産制中家臣是皇帝的附庸;宋宗澳同學指出二者的區别在于官僚的流動性;鄭莉老師又指出,韋伯在論述此問題時頭腦中存在着一種圖景,即官僚家産制指中國,而身份家産制指西歐,我們讀書的時候要注意到這個問題;張翼飛老師指出家産制是指家長說了算,中國古代家産制比較典型,而西歐的較為特殊,西歐封建制度名義上是皇帝的;鄭莉老師又指出,中國的家産制流動性較大,而西歐的家産制中階層的固化現象比較嚴重。之後,老師和同學又就莊園法庭的問題進行了探讨,鄭莉老師指出韋伯論述莊園法庭是為了指出作為理性資本主義的法律基礎,并指出韋伯讨論經濟是與許多制度聯系到一起的。
接下來,老師和同學們又讨論了莊園制度的問題,張翼飛老師從書中内容出發,向大家解讀了這個問題,強調了公地、領主特權等問題,接着談了一下莊園經濟崩潰的原因,指出最早的資本主義産生于農村,資本主義生産關系是最早在農村打開突破口的。在談到奴隸問題時,張老師談到韋伯談論這一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奴隸生産的不可計算性在哪,他列舉了韋伯認為奴隸生産不可計算性的特點;鄭莉老師指出,韋伯論述此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引出自由勞動以及其可計算性。
接下來,老師和同學們又讨論了手工業行會。首先,張翼飛老師向陳光一同學提出問題:何為行會,行會的功用何在。對于行會的功用,陳福勝老師指出行會是為了控制這個行業的産品價格、質量與産量以及工人工資等相關問題。張翼飛老師指出行會控制這些方面的目的在于阻止社會分化,是為了維持傳統的生活方式,資本主義競争是與行會有很到區别的。張老師又指出關于行會是怎麼産生的相關文獻和資料特别少。楊國慶老師提出問題:行會和城市什麼關系,行會是怎樣的一種組織,行會是内在于城市還是外在于城市的呢?大家對此問題進行了解答,指出行會是與城市中産生的,是内在與城市的。
本次讀書會主要對韋伯《經濟與曆史》一書的第一章到第九章的内容進行了讨論,下次讀書會會對本書的第十章到第二十章的内容進行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