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下午,人文學院社會學系第40期讀書會如期開展。本次讀書會繼續上期閱讀書目―《經濟與曆史》。參與本次讀書會的有社會學系的鄭莉教授、楊國慶老師、趙岩老師、張翼飛老師和法學的陳福勝老師以及聊齋書社的部分成員。本期讀書會由楊依林和彭麗葉同學主講、張翼飛老師主評。
楊依林同學首先對他所讀的部分講述了自己的理解。他主要對本書的前資本主義時期做了介紹,包括“工廠”與“工場”,商業發展的起點,商業發展的經營模式,商人行會,貨币與貨币史等内容。首先他提到工廠經營對企業和勞動者的影響,企業主不需要再去購買奴隸,在古時候購買奴隸非常昂貴,這樣會節省很大一筆資金,所以變成契約勞動中的勞動力後,這樣資本家就将風險轉嫁給工人,這一部分工人生病或者死亡,他還可以雇傭其他工人。在同學們的讨論中,大家的思路逐漸打開。張老師認為馬克思眼中的資本主義就是另一種形式上更加隐秘的奴隸制,馬克思對于“工場”和“工廠”的劃分是按照機器來分的,是按照勞動工具來分的,工場手工業是在幾道工序基礎之上完成的任務,注重分工,工廠手工業是機器大生産,所以在韋伯看來,其與馬克思的不同之處在于革命性的誕生不在于是否有機器出現,而是在于家庭是否與經營相分離。随後,張津梁同學提出一個問題:韋伯眼中的“工場”到底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張老師回答道韋伯認為,自由勞動最可計算,理性的資本主義計算使工場成為可能,因為有了可計算的條件,才能誕生工場,有了自由勞動力,有了家庭與工業的分離這些條件都具備後才會産生工場。韋伯眼中的資本主義不在于是否包含機器這一因素,而最打動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因素卻是機器大生産,機器大生産釋放了巨大的勞動力,所以馬克思尤其注意生産力這一要素,馬克思強調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生産關系怎麼變主要在于生産力怎麼變,現階段步入大機器生産力,所以他認為之前的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運行不下去了,而後才提出了共産主義。資本主義這種生産方式要想順利運行需要其他各種要素的配合,需要法律和道德要素的配合。張津梁區分了韋伯眼中的“資本主義”是作為一種生産方式還是作為一種社會形态的論述,也得到了張老師的認可。
接下來,楊依林介紹了影響工廠發展的幾個因素。首先是印度的種姓制度,不同種姓之間具有排他性的狀況阻礙了不同種姓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在中國,古代的勞動生産方式主要是家族式的經濟,這種氏族經濟也并沒有發展出理性化的組織形式。西方古代雖有奴隸工場,但這是一種既困難、風險又大的經營。因此領主甯願利用奴隸為定期收入來源,而不以之為勞動力。同時奴隸主為了規避風險購買各種各樣的手工業奴隸,而不進行專門經營。最終的結果是奴隸的所有妨礙了大規模經營的出現。
随後,楊依林向大家介紹了商業發展的起點,一個團體以其生産物自營商業時,有種種方式,它常以農民及家内工業經營者的副業方式開始發展的,通常為季節性的職業。從這個階級發展處獨立職業的行商與小販。在印度,商業是掌握在某些種姓手中。為商賈種姓階級所獨占。除了基于習俗團體基礎的商業外,還有習俗局限于某些教派的商業。商業發展的第二個可能性是領主商業的建立:(1)領主将莊園的剩餘産品供給市場。為此目的,領主任用職業商人為隸屬,此類人負責運銷剩餘産品,并将此視為支付酬勞的一種特權。(2)外族商人由于缺乏法律保護,貴族把予以保護視為特許,以收取補償。從這種保護關系中發展出了酋長及君候的自營商業。随之,陳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商業産生的前提是什麼?楊依林回答道:是出于商業發展的需要和交換的媒介。鄭老師也對這一回答表示認可,張老師補充說這種商業的發展導緻了生産專門化,生産專門化是導緻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要素之一,但隻做到生産專門化也不能完全達成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下一章節是商業經濟的經營形式:計算和簿記。韋伯認為:在西方,且隻有西方發展出貨币計算,東方則一向以實物計算為原則。在經營過程當中會出現信用問題。我們需要維持及于遠支親族的家族共同體以确保全家族财産。或者确保家族共同體成員對其他成員的債務負責(連帶責任)來加以解決。這樣,非家族成員參加商業組合情況大增後,家族向企業演變,企業全體成員負無限連帶責任(成員私有财産與商業組合特别财産分開),家族内部财産劃分不可避免,企業營業收支就必須與家庭收支、私人收支劃分開來。由無限連帶責任向有限責任的轉變導緻近代公司大量的出現。下一部分是商人行會,商人行會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外商行會、二是當地的商人群體。接下來是貨币與貨币史。貨币的兩大特殊功能:既作為法定的支付手段又作為一般的交換手段。法定的支付手段:相比較于交換手段,法定的支付手段出現更早,在這個階段,貨币并未進入到交換領域。部落酋長間的贈與、聘金、嫁妝等都以一種标準媒介物的方式進行支付。在此階段内,各個經濟領域中,各具有支付功能的特種财物。貨币的另一種功能是作為積聚财富的手段,同時也是身份等級的象征。在原始的發展階段,貨币的分化基于性别,女子不許擁有和男子同樣的貨币财。此外還有酋長貨币與隸屬民貨币的區别,例如特定的大貝殼隻有酋長才能擁有。銀行本位的出現也體現了國際貨币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為各國之間的貿易兌換打開一個通道。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由彭麗葉同學主講。主要内容為城市的概念和類型、古代城市、市民。城市是主要依賴商業和手工業而非農業而生的部落。其所經營的手工業必須是多樣性的,在聚落内有常規性而非偶然性的貨物交換的形式,以與市集相區分。城市的本質是一個市場聚落。城市具有兩種類型的經濟中心即莊宅和市場。韋伯對城市進行了三種劃分。分别是生産者城市、消費者城市和商人城市。例如大慶、北京、義務就分别對應上述三種類型。城市中的市民包含很多類型如富裕者和貧窮者、企業家和手工業者、他們是在政治上具有特權的階級,韋伯認為隻有在西方城市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城市必須包含:防禦設備、市場、自己的法律、有自主性、團體的性格。鄭老師引導大家展開了中西方關于團體性格區别的讨論。她認為在我國人們處于一種沒有獨立自主的人格的狀态中,所以沒有建立起像西方的共同體的基礎。然後張老師給大家介紹了西方“城市”概念的來源,西方的資産階級便誕生在城市當中,資産階級社會即是市民社會。彭麗葉在最後一部分講到古代城市和中古城市的區别,中國古代城市和西方古代城市的區别。張老師補充說古代城市貴族是居住在城市裡面,而中古城市的貴族則是居住在鄉村裡面。随後,鄭老師總結到城市所擁有的自治權的形成特點,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形成機制,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就在于“自主、自律、自治”。
時間過得很快,讀書會已經進入了尾聲,在每次讀書會後,聊齋書社的成員們紛紛表示收獲很大。讀書是思考的基礎,思考帶動思維跳躍,思考使我們勇于參與到讨論當中,隻有參與讨論,知識的火花才可能激烈地碰撞。現在,聊齋書社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可見我們學術共同體的影響力。聊齋書社積極歡迎對于學術和思考感興趣的同學加入,我們的宗旨是“認真讀書,積極思考,踴躍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