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書社』第56期讀書會于2016年3月11日如期舉行。本次閱讀的文獻是張翼飛老師的論文“中國的現代化困境――現代性視角下的五四東西文化論戰”。本文是張翼飛老師在去年12月赴上海大學參加“社會理論工作坊”時提交的論文。
本次讀書會由張翼飛主持,鄭莉、楊國慶、趙岩、張輝老師和『聊齋書社』部分成員參與本次活動并讨論。
張翼飛首先對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進行介紹。自五四運動以來至今,就如何看待東西方文化在我國出現了三次論戰,分别是五四運動前後、上世紀八十年代和2015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而今天對同一主題的再次讨論依然在重複100年前的論題,即論戰依然圍繞着是“全盤西化”還是“東西調和”展開。那麼,①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有關東西文化的争論在中國思想界一再上演;②面對中國現實,“全盤西化派”和“東西調和派”為什麼兩派開出了截然不同的藥方;以及③西化派和文化保守主義者的分歧是什麼,誰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張翼飛在研究這個問題時采取的方法是将其定位于塗爾幹意義上的社會事實。張翼飛認為,之所以這一問題不斷被提起,是因為中國正走在西方已經走過的現代化進程中,且現代化困境愈發明顯;而兩派之争可以總結為“古今中西之争”,即:“全盤西化派”認為隻有從器物、制度、文化全方位移植西方文明,才能解決中國的現代化困境,而“東西調和派”開出的藥方簡言之則是取長補短。
張翼飛認為,兩派都各自隻從一個方面看到了中國現代化困境的原因。“全盤西化派”看到的是以中國世俗文化為代表的“小傳統”之壞;“東西調和派”看到的則是以中國典籍文化為代表的“大傳統”之好。也就是說,以梁啟超、和陳獨秀等為代表的西化派将中國近代的落後歸結到中國的世俗文化上,并認為正是以儒學為代表的典籍文化中的導向促生了中國的世俗的文化中不利于現代化的成分,故必須無條件的學習西方,實行全盤西化;而以梁漱溟等人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義認為,西方的現代性在使得西方富強的同時也産生了諸多弊端,因此不能無條件的全盤西化,隻能是有條件的接受,并主張用中國的典籍文化來彌足西方現代性的弊端。看似對立的兩派,其實是各說出了中國現代化過程的一個方面。西化派急于擁抱現代性,文化保守主義者急于反思現代性,正是體現了中國現代化困境的一體兩面。
經過張翼飛的介紹後,我們即可進入了讨論的環節。首先是李天朗同學說出了自己的疑問。李天朗同學認為保守派所反思的現代性是基于民族主義的情感,雙方争論的焦點在于中國的現代化動力的問題,民族主義本身就已經成為現代化的一種動力了,在五四時期民族主義内部的矛盾指向促使保守派和西化派從本土文化着手來探求現代化的道路。中國文化本身不存在一種彼此相分離的傾向,其本身所謂的典籍文化和世俗文化沒有嚴格的區分,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的。現代化帶來了挑戰,使得出于一種民族主義情感的知識分子看到的是中國文化的世俗性。張翼飛從民族主義的角度簡單的做出了回應,認為當時的知識分子都認為我們應該學習西方,和民族主義的關系不大。張津梁同學随後說了自己的看法,張津梁同學認為,張翼飛的視角和研究的方式是很新的,不過對于“大傳統”和“小傳統”的區分從方法上來說是用二元對立的方式來切割中國文化;大傳統和小傳統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因為中國人的人格中既有大傳統的一面也有小傳統的一面,這兩個方面是很難簡單的單獨拿出來作區分的;西化派和保守派都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傾向,中國文化中陰陽合一,典籍也好世俗也罷,無法進行具體的簡單二分。楊國慶随後補充道:西方式的分類法并不适用于對中國文化的研究,這是對中國文化切割式的研究;中國文化中大道不離日常生活,當作出典籍和世俗區分的時候已經歪曲了中國文化要表達的本義。鄭莉直接回應了楊國慶的觀點,中國的典籍文化的表達和世俗文化是有張力的,分類并非是切割文化,而是要認清文化。趙岩接着做出補充,文章中談到了西方文化的現代性正是在世俗文化的“推”和宗教文化的“挽”之間的張力中産生,中國當然也有不從“張力”中走出現代性的可能性,但現實是這種可能性并未實現,所以西方走出的道路是可以借鑒的。就楊國慶提出的問題,張翼飛也說出了自己的疑惑,即:以中國文化為研究對象的時候,是否應該分類以及如何分類。楊國慶用鄧曉芒的三個研究進路的方式回應了張老師的問題:第一個為“各自相異”;第二個為發現“異中相同”;第三個為發現“同中有異”;中西文化本來各自相異,由于中國近代以來的被動挨打,迫使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尋找西化的路徑,但文化自有其獨特性,在尋求同的時候也要注意到異的部分;如果做中國文化研究時非要對它進行嚴格的劃分,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不公平。靳羽西同學接續楊國慶的觀點繼續論述到,他認為文章中的典籍文化和世俗文化是一個整體,學和做是一體的。
鄭莉從曆史的演化邏輯着手來闡述了對張老師文章的看法,文章表達的一個前提是曆史一定要從傳統到現代,潛在的另一個前提是西方是現代,中國是傳統,中國也要經曆從傳統到現代的過程;文化保守主義和西化派争論的焦點在于中國處于什麼階段,如果不按照這種邏輯,能不能解決中國的現代化問題。馬俊男同學認為,對這場文化論戰的理解一定要回到現實的社會背景中去理解;當時的日常生活變動,促使的是知識分子找到一種新的文化,于是找到了現代化。随後,陳曉冰同學和張津梁同學從中國現代化道路争論的核心問題即現代化和傳統的關系來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兩派開出的方子都是基于對中國文化的整體性的認識。
以上隻是對讨論過程中的主要過程進行摘錄,而針對文章中提出或引發出的許多問題,大家都展開了熱烈的讨論。『聊齋書社』第56期讀書會在熱鬧的氛圍中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