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步入21世紀,中國在經曆了經濟高速發展之後,開始進入了一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态。在新時期,伴随着中國社會的急劇變遷,出現了許多新的風險和新的問題,這一系列風險和問題,使得政府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為國家制定發展規劃的重要内容。在一系列政策背景下,社會工作也越來越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成立社會工作學會,完善黑龍江省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使社會工作在黑龍江省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已成為本省社會工作發展的首要任務。本次社會工作學會的成立以及中美合作研讨會的開展,将在規範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黑龍江省社會工作人才智庫,推動黑龍江省社會問題的解決及社會福利的普惠化起着重要作用。
關鍵字: 社會工作專業化、本土化,社會政策,社會福利
中國經濟在持續30年的高速發展中已經取得了卓越成就,現今我國開始呈現出一個經濟增長由高速轉變為中高速、産業結構由不合理走向結構優化的經濟發展“新常态”。經濟發展的轉型所需要的絕不僅僅是經濟政策上的調整,還需要相應的社會福利建設與之配套。
在中國經濟新常态背景下,在推進社會福利制度由補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轉變過程中,社會工作起着越來越不可或缺的作用,現代社會工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産物,已成為解決社會存在的間題、滿足人們基本需求、維護社會正常運行的重要手段,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工作的地位、作用在社會轉型期尤其突出,它是保障社會順利轉型的一項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工作。
同時,伴随着社會改革趨向社會化,群衆利益需求趨向多元化,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趨向職業化,社區建設目标趨向人本化的過程中通過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培育和社會工作現代化體制建立的“三社聯動”,形成“三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社會福利轉型期的“三社聯動”給我國社會工作建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社會工作建設也将由此将步入新階段。為了使我省的福利治理理念更好地适新要求,總結社會工作的本土與國際經驗,探索新的社會工作理念和發展道路,推動黑龍江省社會工作發展和創新研究,第一屆黑龍江省社會工作學會成立大會暨中美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研讨會于2016年9月3-4日在伟德官网地址多少啟航活動中心隆重舉行。來自伟德官网地址多少、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大學數十所所大學和機構,近一百名代表參加了本屆研讨會。
2016年年初以來,伟德官网地址多少在中國社會工作學會、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的正确指導下,在黑龍江省民政廳、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大力支持下,在黑龍江省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的積極參與下,組織成立了黑龍江省社會工作學會并在本次成立大會舉辦期間,舉行了2016年中美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研讨會。此次研讨會特邀的講座專家有Prof. Julian Chun-Chung Chow: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福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有城市貧困問題、行動的健康研究、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及其發展等。Prof. Michael Spencer:現任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有生理與心理健康服務在有色人種之間的差異、社區幹預、環境正義與群際關系等。王思斌教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為組織社會學、社會政策、社會工作、農村社會學。彭華民教授:現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與政策系教授、博導任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馬工程首席專家,主張認識社會、研究社會、服務社會三者合一。研究領域為社會福利、 社會工作、社會政策、消費社會學。馬鳳芝教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工作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研究方向為社會工作工作理論與實踐,社會福利與社會問題、社會發展工作。各專家分别就研究領域探讨了當今中國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方向與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規範化問題。圍繞着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人才培養規範化的發展,與會學者分别以、社會工作專業的實習與督導、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概念與政策、中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發展方向以及就美國社會工作發展現狀探讨中國社會工作發展方向為主題,詳細探讨了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的困境與人才培養模式的系統化。
一、中國社會工作的嵌入與互構式發展
王思斌教授從中國社會工作的嵌入與互構式發展,分析了在社會工作專業化與本土化的過程中以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嵌入我國傳統并互構出社會工作本土化理論的可能性。他認為: 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一直是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服務體系。這種社會服務體系與我國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密切相關。在我國,社會福利制度長期以來都是補缺型的,也因此決定論它的主要任務是解決老弱病殘、基本生存問題、失業重大災難疾病等方面的問題。
随着社會問題的嚴重化和民生問題的普遍化,政府和社會對于加強困難群體、弱勢群體服務的認識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把社會保障、社會福利作為公民社會權利的思想在強化,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社會福利機構、社區的服務範圍也有所擴展。但是從總體上來說,社會服務是政府掌控的領域,在社會服務領域無論是工作理念、組織體系還是工作方法,基本上體現了政府的意志和作用。
在經濟結構重構與社會福利制度轉型的背景下,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王思斌教授提出了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嵌入與互構的專業化趨勢,在研讨會中,王思斌教授指出,由于我國的傳統的社會工作實踐還在承擔着服務職能,專業社會工作從其恢複重建始,就落入傳統社會服務模式占統治地位的時空之中,而且至今這種格局并沒有發生本質性的改變。可以說,專業社會工作是嵌入原來的社會服務領域之中并謀求發展的。嵌入性是專業社會工作在中國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特征。
同時王教授也指出,專業社會工作一直處在是否被接納的尴尬處境之中。因此在我國社會工作的建構性發展中與本土社會實踐積極互構也具有重要意義。王思斌教授指出當前社會工作互構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可以包括:與相關部門的領導層建立良好關系,借此自上而下地推動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參與基層的社會工作實踐,形成社會工作的生長點;強化自身建設,提高教學水平,增強社會工作師生參與社會服務的能力。同時從社會工作的角度來講,在本土化過程中社會工作必須保持自己的專業性和相對獨立性,因為專業性是社會工作安身立命的基礎,是服務社會、造福民衆的根本,是獲得自己的社會地位的最重要前提。
二、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模式
随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馬鳳芝教授從社會工作的專業性視角探讨了社會工作專業化實習與督導的模式問題。社會工作發端于西方國家,并經曆了一個從志願性活動到職業性活再到專業化職業活動的曆史發展過程,在這一曆史發展過程中,社會工作形成了不同的實踐模式,當今社會工作主要模式有以權威為本的模式、以證據為本的模式、以設計為本的實踐模式。社會工作實踐模式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共存的。這些實踐模式各有其出現及存在的道理,适合于不同國家及地區的不同發展階段所面對的社會問題。馬教授指出,雖然以權威為本的實踐模式、以證據為本的實踐模式和以設計為本的實踐模式在出現的時間上有先後順序,但它們之間尤其是後二者之間并不是一種替代關系,而是以一種多元化的形式共存。
從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領域來看,三個實踐模式各有短長,分别适應不同的情境。雖然以權威為本的實踐模式受到了較多批評,但社會工作實踐依然離不開專家的權威影響。即使在以證據為本的實踐模式中,也需要把最佳的研究證據同臨床專長及患者價值相結合。盡管以證據為本的實踐模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權威為本的實踐模式的不足,但它隻适合于問題界定得清晰和備選的解決方案經過嚴謹檢驗的情境,面對“混沌”情境顯得不那麼有效。以設計為本的實踐模式把社會工作看做是一門“人工科學”,更适合于不存在簡單的根本原因和環境不穩定且很可能發生變化的情境。
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來講,我國是社會工作實踐的後來者。盡管我國專業意義上的社會工作實踐起源于 20 世紀 20 年代初協和醫院社會服務部的社會工作服務,與西方發達國家相距時間并不太遙遠,但 50 年代初期的院系調整不但在高校中取消了社會工作專業,也阻礙了社會工作實踐的進一步發展,拉大了我國社會工作實踐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距離。但不可否認作為一個後來者,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及地區社會工作實踐的先進經驗,是迅速提高我國社會工作實踐水平的途徑之一。
三、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概念、政策
在各位客座專家探讨了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與時間模式的演變之後,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與政策系彭華民教授着重提出了社會福利建構中的重要議題:中國未成年人保護的概念、政策等議題,并提出了未成年人保護中的一個重要群體:困境兒童的概念。作為一個相對較新的研究領域,困境兒童的基本内涵與概念有待辨明,同時針對困境兒童福利政策仍有待發展與完善。彭華民教授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福利政策經曆了補缺型向适度普惠性的轉變,中國困境兒童的研究軌迹和政策發展也經曆了福利政策從補缺向普惠演進、困境兒童研究議題從單一到多元化得轉變,同時國内學者的研究也經曆了由弱勢兒童到困境兒童的概念演變及發展,在未來階段,研究議題将轉向困境兒童需要、家庭與國家責任、社會福利政策和困境兒童福利關系、困境兒童福利輸送等方面。
困境兒童概念在我國出現以來,其内涵和外延不斷演變和發展,從内涵上看,困境兒童是指因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滿足而受到嚴重傷害的兒童。從外延上看,困境兒童可以分為生理性困境兒童、心理和行為困境兒童、社會性困境兒童和多重困境兒童等。
在對困境兒童的内涵外延進行界定後,彭華民教授在此基礎上對與困境兒童相關的福利政策進行了分析,發現中國兒童福利制度正在從補缺型向普惠型轉變,其中最明顯的标志是兒童福利政策從隻關注孤兒向關注困境兒童轉變,接受國家提供福利的兒童群體擴大,民政部将其界定為五類未成年人群體。困境兒童接受福利的内容增多,适度普惠型的困境兒童福利政策覆蓋兒童津貼、兒童醫療衛生、兒童教育、兒童保護等多個方面。困境兒童福利政策發展與困境兒童研究并駕齊驅,在困境兒童概念界定上學術界細化了概念内涵和外延,在困境兒童福利提供方面政府及實務部門正大力推動制度轉型、創新制度安排。
四、中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福利學院的Julian Chun-Chung Chow教授則着重分享了社會工作理論建構與社會發展的觀點。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助人制度安排,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西方社會工作理論主張的個别化核心,強調個人價值,無差别的基督教倫理之愛,重視社會公民觀念忽視家庭影響等文化根基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維和生活習慣存在明顯差異。中國的社會工作實踐不能脫離其特定的脈絡,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維度是那些深藏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之下的思想模式。世界上很多國家及我國港澳台地區的社會工作發展經驗亦證明,任何忽視本土傳統文化及血脈精神的社會工作都會因為失去生根的土壤而毫無生氣。
Julian認為,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發展除了要融合文化根基,也要尋求本土社會支持,提高社會認同度。社會認同度不高是社會工作發展的首要障礙,在專業教育方面,與傳統的專業學科相比,由于社會工作的專業認同地較低,因此存在較大的的劣勢。
近年來我國開始逐步重視社會工作的發展、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和社會工作隊伍的建設,給予很大的政策性支持,但社會工作教育的開展仍困難重重,得不到實質性的資源扶持,因而很難滿足教學的資源需求,最終導緻社會工作教育規範化和專業化的目标難以落到實處、教育質量無法保證。為此,基于中國的國情,在市場驅動的同時,政府要強化能動性與主導力,為社會工作的發展營造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契機,高校也應主動積極去挖掘和開發社會性的資源,共同推進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進程。
五、美國社會工作發展現狀
美國作為社會工作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在社會工作實務與理論方面均有着成熟的與規範化的體系,在本次研讨會上,來自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學院的Michael Spencer教授介紹了美國社會工作發展的現狀,并針對中美社會工作的發展差異提出對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建設性意見。
1917年美國學者Richmond的《社會診斷》(Social Diagnosis)一書出版,把這種助人的工作作為一套獨立的知識系統加以研究和傳授,從而成為社會工作專業建立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社會服務機構的社會工作者承擔了複雜的個案工作,從老年人到兒童以及他們的家庭,與一些特殊群體打交道,向兒童、老年人以及廣泛流行的心理、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務。社會工作發展到現在,已實現了高度專業化,在美國,從事社會工作必須經過社會工作專業系統訓練,社會工作者同醫生、律師一樣,沒有獲得社會工作的執業資格,就不能從事社會工作事務。
Michael Spencer指出,美國的社工職業呈現出四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工作領域比較集中。90%的工作崗位是在社會服務與社會福利領域,且在一線與服務對象進行直接接觸與交流。二是在社工專業取得學士學位是進入社工崗位的最低要求。三是社工的行業聯結緊密。約有65%的社會工作者是行業協會的成員。許多行業協會與社工的受雇機構有工作上的聯系。社工本人也與行業協會保持密切的聯系,以取得專業或信息上的支持。目前美國最大的社工行業協會是1955年成立的“全國社會工作者協會”,協會負責對會員進行培訓和資質認證。在許多州,該協會的資質認證同碩士學位具有相同的效力。四是職業人才分布不均衡。社工在城市中的就業存在競争。由于美國大學大多集中于城市,社工專業畢業人才衆多,存在一定就業壓力,而美國西部和農村則相反。
研究美國社會工作發展,可知美國社會工作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發展起來的。不同時期所采取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傳統影響的結果;都是為解決社會問題,與提高人的社會功能,協調、平衡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關系相聯系的;它幫助個人、團體更好地适應環境,得到社會認可,并增進社會福利以利于人的健康全面發展。這一助人自助的專業工作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
六、結語
本屆黑龍江省社會工作學會大會暨中美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研讨會共召開兩天,取得了以下成果:首先,本次大會在伟德官网地址多少帶動下,在省民政廳及各高校、機構的協同支持下,成立了黑龍江省社會工作學會,學會的成立在規範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黑龍江省社會工作人才智庫,推動黑龍江省社會問題的解決及社會福利的普惠化起着重要作用。其次,中美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研讨與交流中,各學者的思維碰撞與成果分享為中國社會工作發展與人才培養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與經驗支持,其中諸多創造性觀點對推動中國社會工作專業化與本土化發展有着積極的作用。最後,本次學會的成立也吸收了諸多優秀學者與機構人員加入到社會工作學會中來,為黑龍江省社會工作發展培養了更多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