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人公簡介
曹原,女,中共黨員。2016年就讀于伟德官网地址多少,攻讀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間獲得校一等獎學金、校二等獎學金、“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校“三好學生”等榮譽;參與黑龍江省知青安養服務項目、黑龍江省特困老年人項目二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哈爾濱市新發鎮留守兒童成長項目、黑龍江五常市留守兒童項目、黑龍江省救災減災項目,三項市級科研項目并順利結題。研究生期間,擔任社會學社會工作黨支部書記,積極投身支部建設,成功參與校研究生黨支部立項并取得優異成績。
一、實踐:make it better
大學四年和研究生兩年的生涯我不止一次被身邊的人詢問:社會工作是什麼專業?社會工作是幹什麼的?最初的我也非常迷茫,隻是開玩笑的說,社會工作就是居委會大媽民政局大姐。後來,随着專業知識的學習,我對社會工作的認知不僅僅是局限于有償的志願服務,更多的是一種結合社會學、心理學、統計學各種知識來為社會的弱勢群體解決問題。而我自己,也從最初的不理解不重視慢慢的多了許多專業認同。但是,随着學習的深入,我也越發覺得自己對于專業知識的不足以及學術性的科研實踐能力的淺薄,步入大四,文科生“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強烈情懷使我毅然決然的踏上了考研的道道路,同時,我也毫不猶豫的選擇攻讀社會工作專業。
讀研期間,參與了許多社會工作相關的項目,在每次活動過程中,我們都在回應服務對象的需求,比如鼓勵留守兒童通過繪畫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思念、為福利院的特困老年人開展臨終關懷。針對需求評估的結果,确定不同的活動主題,策劃适合老年人或者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的人本主義團體輔導。我們用心的服務每次都可以得到服務對象積極的回應,他們很認真的參與活動,也在發生着積極的改變。
但是在不同的項目中,我越來越發現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想要解決他們全部的問題無異于蜉蝣撼樹,我們無法幫助那些垂垂老去的人抵抗歲月的侵蝕,也不能帶給那些渴望親情的留守兒童父愛和母愛。我開始反思,我到底能為他們做什麼,我所做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一次專家講座中,我突然領悟到了真谛,來自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教授Julian和香港督導陳安發的講座讓我猶如醍醐灌頂。在講座中,教授們提到,每個社會工作者在實務的過程中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我所做的到底能改變什麼,我做這些的意義是什麼。的确,相對于中國龐大的社會弱勢群體和問題群體而言我們顯得如此渺小,但是隻要因為我們的幹預和介入,對方能夠有一點點的改變,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們不能讓留守兒童和父母團聚,但是我們讓他們在成長的路上感受到快樂;我們不能阻擋老年人老去的腳步,但是我們能讓他們這一天活的充實,這就是我們實務的意義。就如陳教授所說:我們要做的,不是make it best ,而是make a difference,make it better。
所以,研究生期間,我一直盡我所能,努力汲取學術知識,運用到實踐項目中,在每一個項目中力求無愧于心,力求服務的每一個人,都能比昨天比從前變得更好一點點。
二、學習:腳踏實地
研究生階段相對于本科的最大不同,是我們開始深入的學習專業知識,在這個階段不僅是本專業的理論原著、中外期刊還是專業相關的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術理論書籍。我們從中抽絲剝繭,煉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内化為自己的思想,從而形成自己對本專業乃至對自我對人生獨特的塑造。
在思考怎樣學習之前,首先應該明白應該學什麼,而在思考應該學什麼之前,首先要“踏實”,我的導師曾經教誨我: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已經是研究生了,一些本科生學習的知識就不用學習了。我們很多基礎知識不紮實,就需要學習本科生學過的知識。即使自己知道的,如果再看一遍,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必然會有新的理解。如培根《論讀書》一文中的這句話:“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并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讀書時不可存心诘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隻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其實知識本身不是力量”,知識隻是一種潛在的“力量”。“書并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但“用書之智”并不能“全憑觀察得之”,還需要“實踐”、還需要“思考”,就社會工作而言,實踐與思考的結合,就是在各種項目中不斷鍛煉自己,在實務中錘煉自己的能力。
如果說研究生兩年的學術學習讓我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麼理解最深的就是專業的核心理念:助人自助。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最應恪守的理念。社工不是布道者,更不是救世主,而是教人自助者。助人自助,它既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依存關系,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和諧發展的基礎。助人,可以包括任何有助于社會、有助于他人的行為。社工的專業價值中的“助人自助”,具體說就是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這種助人自助的特征正如: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三、責任:用生命影響生命
學習社會工作這個專業已經是第六個年頭,在這段時光裡,我逐漸将幫助别人、為身邊的弱勢群體做一點哪怕是微小的善舉當成了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份責任來自對專業的認同,來自“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來自做項目時他人的期望,來自内心的那份執着。
對于社會工作專業的我們而言,做項目的過程就是助人的過程,更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也是用自己的能量給别人帶來光亮的過程,但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哪怕我們的光隻能照亮一個人,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就有意義。
在生活中有很多弱勢群體的需求對我們來說都是小事,而正是這些小事的改變促使我們社會環境的逐步形成和改變,通過這些點滴小事,我們用自己的生命去影響他人的生命,用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
社工的力量雖然渺小,但如果千千萬萬個社工幫助千千萬萬個絕望、痛苦的人重獲新生。那麼這渺小的力量可以鑄就強大的生命力,而社會也會在這強大力量中進步,一個國家和民族也會逐漸敲響和諧之鐘。
用生命影響生命不再是一句說辭,而是一個目标。而這個目标,我知道,即使用盡一生也不一定能達到,隻能像畫漸近線那樣無限接近。我知道周圍一直都會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用我的所知所有傾盡全力幫助他們,影響他們的生命軌迹。一個人的力量是小,但我真切地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從來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