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5日下午13時至15時,第35期知識産權法學術沙龍在主樓316教室如期舉行。本次沙龍主題是“知識産權公共領域問題――以傳統文化保護為例”,由17級法學研究生林肖依做主題發言,法學系張冬老師、王迪老師、17級博士生郭娜娜、16級碩士生趙靓婷、17級碩士生牟群鵬、齊芳、18級準碩士生龐骊潔、尤天舒、14級本科生淩夢、況斓、黃瑞、李穎超、15級本科生賀惠、李詩妍、劉茗、梁佳、窦慧琳、陳海錨等同學積極到會,研讨氣氛十分熱烈。
首先,林肖依同學就知識産權、公共領域與傳統文化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做了簡要梳理,立足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解析知識産權與公共領域間關系,尋找知識産權保護與公共領域限制的平衡。從利益平衡理論、合理補償理論、權力弱化與分享理論等方面闡述了知識産權公共領域限制的理論基礎。根據分析公共領域學說的不同觀點和現行傳統保護制度,建議首先确定傳統文化保護形式進而确定該權利的主客體,接下來架構具體的制度保護路徑以面對傳統文化保護層出不窮的新問題。進而提出:知識産權保護與公共領域限制之間的平衡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随後,與會同學紛紛發表看法。其中,郭娜娜建議是否适當增加傳統文化主體界定分析以承接保護路徑,多方位多角度保護傳統文化;趙靓婷認為尋找“界限”需要厘清權利歸屬;李穎超提出不僅可以從制度層面提出問題的解決路徑,也可以加入平台建設方面内容;淩夢建議理清傳統文化保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對此,王迪老師就傳統文化保護的特殊性發表觀點,指出可以為傳統文化提供特殊的知識産權保護。張冬老師就探讨進行了歸納總結并指出了應不僅僅從傳承角度研究,宜加入傳統文化發展的内容,結合數字化、互聯網的背景找到根據和突破。
最後,就2018南湖論壇知識産權國際會議信息,牟群鵬同學分享了實地趣聞與感悟,學術沙龍在熱烈蓬勃的氛圍中結束,并共同祝賀4.26世界知識産權日的到來。(撰稿人:林肖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