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上學期要交的結課論文和課程作業比較多,各種忙碌後所有任務在12月中下旬基本都告一段落。恰有此機會,能轉身回憶自己兩年多來走過的路,恍惚間也有一種幸福感。我想從三方面總結回顧自己的經曆,文筆拙劣見笑于方家,還請海涵。
一.時間安排
我們都要面臨如何平衡好自己日常時間安排的問題,這是大學裡的必修課。很感謝自己的高中母校培養了我自律的生活習慣,讓我在大學這個時間相對自由一些的地方也能約束自己。
記得大一時每周一周二早八點鐘在N301上中導西導課,我會在七點二十就從樓下門衛大爺那裡拿鑰匙開門開多媒體,放下包到中間大廳背英語;周三上午沒有早課,但第二大節在S304有社概,我會在八點半就到教室,去教室外的大廳晨讀。南樓的三樓大廳剛好向陽,早晨的陽光隔着窗戶曬在身上很溫暖。當時除了讀些四級的内容,英語方面還背記了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英文稿、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的發言英文稿、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各種名人演講,等等;漢語方面背《古文觀止》和《離騷》、唐詩宋詞、人民日報與中國青年報的社評合集。後來在11号樓和21B上課,也同樣如此。這些習慣我直至今日也都還保持着,兩年多來每天早上在做這些時我并沒有很功利的目的——背這些東西,能直觀提高期末成績或加分嗎?顯然不能。但日積月累中培養着精神氣質,積累着生命底蘊,受益良多。
在日複一日的平凡生活中,如果你想比别人多做些什麼,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的時間更緊湊、高效。曾經有一段日子裡我的時間總是以分鐘來計算:每天中午12:20下課後跑回食堂買盒飯或回寝室泡面,趁泡面的功夫去收拾下午健身房要穿的和要換洗的衣服;吃飯時打開B站或網盤聽社科類的網課;吃完最後一口飯就躺下,訂一個16分鐘的鬧鐘,小眯一會兒到13:15起床再跑向下午上課的教室。因為我想去健身房鍛煉身體,因為我要做學生工作服務同學,因為我要花時間享受閱讀……因為一天隻有有限的24小時,所以隻能在大家消遣放松的時候也保持緊促的生活節奏。當然了,非同常人的生活是有代價的,總是得失相伴。個中滋味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二.關于社會學
我很喜歡自己的專業,高中就有所接觸,不過當時不知道它叫“社會學”。大一一整年我并沒在公共課上找到“社會學的感覺”,隻是繼續看自己喜歡的曆史方面的書。直到暑假參加了社會心理學的年會和研修班,在那裡聽了翟學偉、楊宜音、周曉虹等幾位老師的講授,又自己在家讀了幾本經典著作,才在大二豁然開朗,多少摸到了一點門檻。
在學習自己喜歡的内容時,我從來沒考慮過這些東西有什麼用,隻是單純覺得有意思,能解釋自己在已有閱讀中積壓的困惑。我很贊成鄭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做學問要自己感興趣才行”。我想,如果不大清楚社會學的一些基本思維和自己對什麼感興趣,大概也不會有持之以恒的動力。而且我認為,在知道自己的興趣方向之後,如果更純粹地追求獲取知識本身的愉悅體驗,反而會在最後收獲意想不到的快樂。曾經我很困惑社會學究竟在學什麼、将來怎麼就業,尤其是在面對他人的詢問時更想知道個所以然;我也很困惑将來自己會選擇哪條升學道路,自己有沒有能力繼續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但在大二以後,逐漸明白了這個學科,也就放下了一些無謂的執念,不再糾結于未來。我們在當下的學習和生活,可以不必那麼追求“有用”,有些東西不是有用與否能判斷的,就像以往我們經常說“XXX又不能當飯吃”,但生活中總要有些不能當飯吃的東西,對嗎?
說着說着就偏離了社會學,但某種程度上講也沒錯。我最近有種愈發強烈的感覺:我們學社會學、人類學,與其說是一個分析他者的學科,不如說最終是為了反觀自身、關照自我。我們認識異民族、亞文化,或許都是在認識自己。這個過程很有挑戰性,也很有趣,我很享受。
三.勇敢與堅持
或許我是個閑不住的人,總想多嘗試着挑戰自己,并希望能把一些事情堅持做下去。很多時候沒人陪伴沒人監督,就用“君子慎獨”來勉勵自己,再在心中默念兩遍吳老師告誡我的“提高執行力”。
大一下學期開始我撿起了中斷半年的寫日記習慣,每天晚上在11号樓或21B或圖書館做完日常task後就記錄下自己一天的行為活動,反思下哪裡有待改善,并把第二天的大緻計劃列出一個清單。大二時常陷入壓力和焦慮中,就開始在健身房上操課,去哈體院遊泳,19年4月份開始晨跑……這些活動都一直堅持着沒有中斷。冬日的早晨軍工操場一片白茫茫,擦鼻涕的紙會很快凍硬無法展開。但我相信自己的意志可以對抗-20℃的天氣,也相信跑出的每一步都會留下些印迹。但行好事,功不唐捐。
還有一點就是勇氣。19年哈爾濱馬拉松之前我從來沒想到過自己要參加,也沒想過自己能跑很長距離。但感謝當時聽從了内心的聲音,沒有被恐懼支配,毅然決然找名額去參賽。自那以後一發不可收拾,這半年多來逐漸喜歡并參加了各種馬拉松比賽。其實就在前兩天的冬季鐵人三項世界杯報名時我也都還在猶豫,自己能否完成寒冷的挑戰。當然還是報名了,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總有一些東西幫我們戰勝恐懼。其實還有很多時候我也都在鼓勵自己:當有一個活動想法但需要大量準備工作時,當面對自己喜歡的女生而不敢開口時,當想去找某個陌生人談判達成妥協時,等等。勇敢些,我想成敗與否都不重要,在你邁出那一步的時候就是自己的winner了。
結語
成伯清老師曾說過:“我們學社會學不是為了解放全人類,而是為了解放自我”。請允許我做一改動:我們上大學不是為了通往哪裡,而是為了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數年後我們終将畢業,但大學精神和社會學的力量将伴随終生。在這個意義上講,如何度過我們一生中的黃金時期便很重要。我想我還需要用之後的時間不斷追問,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