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愛華、袁偉銘報道)5月29日上午9時,由海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主辦的第三期“海洋大講堂”于啟航活動中心學術報告廳如期舉辦,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海文為人文學院全體師生做了一場以“從戰略和國際法視野看周邊海洋問題”為主題的精彩講座。
張海文,現任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 研究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海洋法咨詢專家,兼任中國國際法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兼職教授、博導,廈門大學兼職教授。曾任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司長、政策法規辦公室主任、福建省建陽地區中級人民法院法官。長期從事國際海洋法、海洋政策和海洋戰略研究。負責多個海洋權益國家專項的立項和管理工作,主持完成了數十項涉及海洋權益和法律的國家專項和省部級科研項目。曾獲得國家海洋局創新進步獎特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本人排名均在前三名),提出的建議曾得到國家領導人的批示。曾以專家身份參加我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海洋劃界談判,多次以中國代表團團長和特邀專家身份參加聯合國相關會議。出版了十餘部著作,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釋義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圖解》、《釣魚島》、《南海和南海諸島》、《〈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中國》等,合譯《世界海洋政治邊界》,主編了二十餘部著作,如《世界各國海洋立法彙編》(共3卷)、《中國海洋叢書》(共9冊)等,發表了數十篇有關我國海洋權益和海洋法問題的中英文論文。
講座伊始,張海文以菲律賓南海仲裁案為切入點,以毛主席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朝鮮戰争的戰略部署為例,指出“戰略就是取舍,要用曆史的、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引出本次講座主題。其次,張海文重點講述了一些海洋情況背景,她對涉及地理學、地質學、海洋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領域的關于海洋的常見用語以及其中區别進行簡要介紹後,再次強調海洋在生态系統、資源開采、國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針對天然氣水合物、多金屬結核、富钴結殼、熱液硫化物、生物基因資源等新的科學發現所引發的公海基因資源所有權、大陸架劃界、BBNJ談判等新興法律問題及中國參與,張海文所長也做了細緻全面的講述。然後,張海文介紹了中國周邊海洋安全态勢,她指出:“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學者要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看待問題,學者的學術觀點也要建立在正确的政治立場基礎之上。“接着,張海文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國際法和海洋法相關問題,包括國際法依據、國際法理念與實踐經驗、解決不同國際争端所需适用的不同法律規則、海洋法的本質、部分海洋國際法制度的由來等。最後,張海文簡要從地緣政治和國際法角度對中國周邊海洋争端進行總結,并指出:“要用西方的觀點理解國際法,沒有一個海洋法制度和規則是從天而降的,創建每個海洋法制度的動力都是國家利益,每個海洋法制度都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結果。”
張海文所長深入淺出、擲地有聲的講述使在場師生深受感觸。互動環節中,張海文對同學們提出的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性質、如何從戰略家的角度看待中日合作與競争等問題進行解答,同學們表示對中國海洋問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中國所面臨的周邊海洋安全态勢的嚴峻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講座結束後,張海文所長與在場師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