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清明”——2021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曾曼佳個人事迹

時間:2021-11-25作者:宣傳中心文章來源:人文學院浏覽:2605

曾曼佳,2019年進入伟德官网地址多少社會學專業學習,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碩士研究生期間獲2021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20年研究生學業一等獎學金、在國家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一篇,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并獲得發言彙報機會。2019年曾任人文學院研究生會文體部部長,本科生雙創導航員。2015—2019年就讀于南京師範大學,本科期間多次獲得優秀學生獎學金、多次獲得校級社會實踐先進個人、文體活動先進個人等榮譽稱号。

一、學術:侍奉自己唯一的神明

本科時的好友曾對我說:“你已經很幸運了,這麼早就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有的人要走很多彎路耗費很多時間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雖然本科并非社會學專業,但我們開設了許多相關課程,從鄭杭生老師的《社會學概論》開始,我就被領入到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後源于心中的熱愛,堅定的在考研中選擇了社會學。在很多人看來,人文社科就業面相對狹窄,未來薪資不夠可觀,屬于冷門專業,但人的幸福與否并不通過這些來衡量。可以通過自己喜愛的專業去尋找這個社會運轉的法門,已然是人生路途中一份十分寶貴的禮物。

學術是一項緩慢且耗時的穿透硬木闆的工作,熱愛與堅持缺一不可。研究生一年級有着繁重的課業,看不完的專業書籍和大量的課堂彙報都磨練着我的意志,每晚睡覺時都會在腦海中思考理論的脈絡與邏輯。大量的閱讀和寫作都是提升學術能力必要的學術訓練,每一項都需要認真對待。但學術也是可愛的,将理論作為探照燈走進現實社會,去到田野當中調研,收集資料歸納總結進行分析,這些工作都令人滿足雀躍。對學術進行“驅魅”,并仍然與它欣然為伍,在求學的道路上,需要感謝我的導師趙德雷老師的支持和鼓勵,感謝大飛老師、殷亞迪老師給予的幫助,還有我善良可愛的同學們,感謝愛我的每一個人,正因為大家的存在我才能夠行路至此。

二、實踐:走出象牙塔

要對中國社會進行研究,費孝通先生倡導從實際生活出發,去理解實際生活,乃稱“從實求知”。布迪厄也身體力行的倡導實踐社會學,通過實踐,為我們搭建了從經驗到理論的橋梁。我的研究旨趣在于鄉村社會學領域,我一直思考着:未來鄉村的道路在哪裡?要回答這一個問題,首先必須走進到鄉村社會當中,去體驗和感受當下鄉村最真實的發展脈搏。社會學的實踐需要我們通過真實的田野對實踐狀态的日常生活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理解,揭示維持既有生活的制度或者邏輯規則。在确定自己研究問題的基礎上,以理論和方法為工具,以實踐為方法,去做研究,是我做研究的方式。

三、互相幫助,結伴而行

上野千鶴子在2019年東京大學的演講上說“你們今天之所以能覺得努力就有回報,是因為在過去的歲月裡,你們周圍的環境激勵着你們、督促你們、支持你們,并且稱贊你們所獲得的成就。”正因為我們深受社會和身邊的人的幫助,我們才有前行的勇氣,而我們也需要将這一份力量傳遞下去。在學校期間擔任文體部部長、雙創導航員都讓我通過自己的力量,與大家一同前行,為大家上課的同時也讓我對已有的知識進行了整理與回顧。當學院舉辦各類會議時,我也積極報名成為志願者,在需要我的地方發揮自己的作用。

四、寄語

兩年多的求學生涯,讓我從遠在西南的家鄉來到祖國的東北角,哈爾濱冬天的大雪讓人如癡如醉又倍感清醒。選擇學術和科研,需要我們對自己進行深入的思考,認清内心最珍視的價值與最迫切的渴求,希望大家都能夠找到自己唯一侍奉的那一位“神明”。最後引用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一段話作為對未來的寄語并與大家共勉:“不要用自己的理想遮蔽了現實,在狂熱中走向不惜一切代價的不擇手段;而應該在清醒看到現實總是背叛理想的同時,還能依然勇敢面對,去做緩慢地穿透硬木闆的工作,盡力成為平常意義下的英雄。”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