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講壇】第248期:“他、我、他和我”:社會人類學田野中有關研究者“定位”的一些總結與反思

時間:2023-07-18作者:宣傳中心文章來源:人文學院浏覽:691

(宣傳中心記者團記者 許勤、晏文荻報道)717日晚730分,伟德官网地址多少人文講壇“田野與理論反思”暑期系列講座第三場在騰訊會議平台如期舉行。本次會議由伟德官网地址多少李天朗講師主持,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博士候選人王海潮受邀主講,伟德官网地址多少副教授于濤、雲南大學副教授何海獅擔任與談人。

王海潮,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人類學系在讀博士,數字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助理講師。曾多次在國際與國内的會議和學術研讨中發表學術報告,其研究領域包括經濟人類學、數字人類學、發展人類學多個方面。同時,她還關注數字基礎設施所帶來的特定群體(微商)中的關系和價值的變遷。

首先,王海潮介紹了自己的相關博士研究,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調研地與調研中的方法論問題。随後,她對期望在田野中多樣的社會關系及價值并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其中對去殖民化的研究方法與被研究者如何發聲這一方面重點展開。因此,她強調在初入異于研究者本文化的田野地時,這種“他”和“我”之間的關系應當成為首要感受、關注和回應的重點。接着,王海潮以自身的調研經曆為例,強調了“位置”的時刻變化這一現象,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自身調研。比如,如何理解和處理“友情”給研究帶來的正反并存的影響?如何回應交往關系中所隐含的“倫理需求”——要不要戴女性穆斯林的頭巾?最後,王海潮表示,希望通過仔細審視和感受田野中的這些細節和困惑,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民族志”生産背後的、屬于人生活範疇的動态。

講座結束後,王海潮與在座師生進行了學術上的深刻交流。針對西方與本土理論在田野實踐中的比較應用、族群機構的關系認識以及如何更好地發展本土人類學等問題,王海潮分享了她的經驗與看法,在場師生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