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中心記者團 記者晏文荻、趙豐報道)
暑期實踐“三下鄉”
想要走進一次鄉裡心窩,
想要領略一次風土人情。
讓我們來一次心靈的交談,細細訴說那些鄉間的故事……
還有說不完的話,風催着我們出發——“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啟動!
7月3日,伟德官网地址多少于主樓311室舉辦“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啟動會。本次會議由院團委書記劉文璟主持,三下鄉活動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伊始,劉文璟宣讀了《2023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方案》,宣布2023年“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正式啟動。
劉文璟就工作内容做出了詳細的任務分工并強調了任務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并針對不同工作安排提出了建議:根據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類型,進行不同的普法内容的宣傳,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和通俗性,達到普法教育的目的;調查問卷要具有針對性,能切實反映當地居民的法律了解程度和普法教育情況等重要問題;口述史訪談的内容要貼合民衆生活,展現民衆精神面貌,以及需要針對不同采訪者準備備用問題;解答民衆的法律咨詢,講解法律知識,提高民衆法律意識;情景劇宣傳要求内容豐富、表演者能夠帶動觀衆情緒,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在生活中學習法律知識;後勤組保障物資供應,做好宣講工作人員的堅強後盾。本次實踐活動将由北興黨支部書記劉召偉、高長明,副書記曹英,黑龍江省委辦公廳駐村幹部梁澤、孫銘蔚全程指導。
最後,劉文璟希望同學們要有自信地面對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精神飽滿、鬥志昂揚地迎接挑戰,展現工程學子的青春風采,并預祝此次活動圓滿成功。
走訪慰問老黨員,共話初心暖人心——口述史整理活動
7月6日上午9時實踐團拜訪了前進村老黨員并進行了生活訪談。一路上,團隊成員參觀了老人的園藝成果,聆聽老人對前進村村容村貌變化的體會。
歲月不僅在爺爺的臉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同時還将新農村的發展史镌刻在他的記憶裡。在談到這些年來村莊的變化,他說道:“國家政策好啊!有社保了,種地還有補貼。從泥巴路到柏油路,路好走了,日子好過了不少嘞!”
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實踐團以“與村民建立更緊密的聯系”為目标,着力将他們的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努力提升團隊成員在調查研究、動手實踐、待人接物、協調溝通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從而全面提升成員們的綜合素質。同時,通過這次實踐,成員們深切感受了前進村的發展變化,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新農村建設所取得的顯著成果。
在大爺的帶領下,實踐團對于農村的風土人情、社會情況以及鄉村建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更是讓實踐團近距離地體悟到老黨員從鎏金的革命歲月中保留下的偉大紅色精神,在之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将繼續在服務人民中受教育,砺意志,淬青春,練本領,做貢獻。
“鄉”約普法,我們一直在路上——法治宣傳專題活動
7月7日一早,實踐團踏上了前往前進村開展法治宣傳專題活動的道路。
在“三下鄉”過程中,志願者們通過普法情景劇、普法知識講座、法律知識問答和法律咨詢幾個環節,拉近了與老鄉間的距離,傾聽并交流百姓心聲。
活動以“争做法律明白人”為主題的普法情景劇為開端,激發了村民們了解法治知識文化的興趣。
本次情景劇由顔世昊、趙興東、夏博宇等同學出演,圍繞“銷售三無産品”、“土地經營”等與村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展開。劇中,村民們在村長的幫助下,最終以法律的手段和平地解決了糾紛。情景劇使村民們在輕松、幽默的氛圍中進一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法治問題,引導村民們以法律的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本次法治宣傳活動宣傳面覆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債權法、預防電信詐騙和學生助學貸款等多項涉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問題,推動法律在鄉村發揮更加實際有效的作用,加強鄉村法治文化的建設。
全面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戰略,尊法守法學法用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讓法治成為全民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是社會主義建設矢志不渝的目标。鄉村普法活動推廣法治知識,助力增強法治意識、提高法治素養,是新時代必須持續進行的偉大實踐。
大學生是實現國家全面依法治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法學專業學生以身作則,積極進行普法工作,生動形象地诠釋了“送法下鄉,普法暖心”。
打造“沒有圍牆的”下鄉交流——社會學訪談
“作為一名人文社會學科學習者,能夠和老師同學一起來到家鄉參與志願服務,能利用所學專業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我們真的特别開心!”
伴着初晨的朝陽,實踐團在7月8日來到了巨源鎮前進村北興黨支部進行社會學訪談。
前進村高書記熱情接待了實踐團成員。在會談過程中,高書記對前進村的概況進行了簡單介紹,對實踐團的訪談活動能有效銜接黨建引領和三農問題表達出殷切希望,也希望實踐團能從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村民對于農村經濟發展新見解,同時為鄉村現今的疑難雜症獻言建策。
本次訪談開始後,為了使訪談結果更加貼近實際,訪談隊員針對不同的采訪對象設計了不同的采訪問題,對于村民的訪談内容主要針對近些年來鄉村發生的改變、個人生活水平、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态環境的改善等方面展開讨論。對于村幹部的訪談内容,則是側重于政府對于鄉間的落實政策。
在訪談結束之後,團隊成員對現有的訪談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深刻感受到了自從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我國農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都得益于黨的正确領導,大部分村民們都領會到在國家幫助下才能使鄉村經濟有更好的發展,才能用知識創造财富。
喜看水稻千重浪,白雲田園好“豐”景——探訪喜田水稻加工廠
7月9日,實踐團來到道外區水稻深加工的龍頭企業——喜田水稻加工廠進行實地調研。加工廠負責人田永增熱情地歡迎了來訪的各位,并引領大家進入水稻加工廠參觀工作現場。他親自為大家講解水稻篩選-撥殼-分離-碾米-精篩等流程,向大家展示不同加工階段的稻米外觀。實踐團成員不禁感歎,科技的進步和生産自動化已深入到前進村農作物培育、生産和加工的各個環節。
(圖為 田永增為實踐團講解水稻加工流程 )
“人在剛起步和困境時一定不能貪大,要逐步地積累抗風險能力”
“當選擇一個滿意的行業後就在這幹到底”
“想讓人家看見你就必須要‘走出去’,不能光在家裡等着。”
田永增對實踐團語重心長地說道。
從小商販到企業家,從“冰旭”到冰雕玉琢的現代化智能化生産線,田永增用他近四十年的人生軌迹向大家展示了他“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的創業和生活哲學,實踐團成員們也由此深切體會到如何在平凡中孕育不凡:深耕與執着。
于田永增而言,水稻就是他心靈的栖息地,讓他在城市的喧嚣中尋得一份安谧,品得一方甯靜。
與濕地握手,同老者交談——考察哈爾濱白漁泡濕地公園、白漁泡療養院
訪社區,入鄉村,
聆百戶振興,講自然和諧。
重實效考濕地現狀,
擔新任助鄉村振興。
保護濕地生态,長留鄉村宜居。
荷花紅透天邊彩,蓮葉碧盡水連天。
7月10日,實踐團走進白漁泡國家濕地公園,領略濕地風光,寓教于樂。将實踐團進森林研學教育與哈爾濱市濕地資源有機結合,提升廣大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識,引導青少年感知自然、認識自然、熱愛自然,對青少年進行森林動植物、林區曆史、特色人文的認知和保護教育。
接下來,成員們來到緊臨濕地公園的白漁泡老年醫療護理院進行參觀。濕地公園這一天然氧吧為護理院康複種植基地、養殖基地等針對休養人員的特色治療項目實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佳境。
“白天我特别能感到是我一個人在家。不光是我一個人在家,還是一個人在這世上。”作者弋舟在《空巢》裡的這段描述大概是大多老年人内心的真實寫照。
“或許我們所做并不能改變老人的生活現狀,但能夠緩解他們心理上的焦慮感和孤獨感,也能讓老人感受到國家、社會對老人的關愛。”一位實踐團隊的同學說道。
實踐團成員亦在走訪之中體會到“愛老、敬老、護老”的中華傳統美德,護理院以“細節決定成敗”為服務理念,尊重生命為根本,敬仰老人為己任,着力把“老有所托,老有所醫”的養老新概念落到實處。
堅定理想,深入濕地
一步一腳印
關愛老人、保護生态
人文學院實踐隊一直在路上……
承夢啟航,滿載而歸——“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總結會
7月11日下午,人文學院于主樓311室召開“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總結會。人文學院團委書記劉文璟對團隊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進行一一列舉與品評,并表示出對實踐團成員總體表現的認可。
“這次實踐活動,我們接觸到了熱情淳樸的前進村老鄉,感受到了優美的濕地風光,這實實在在地加深了我們對鄉村振興的理解。”
成員以自己的專業特長幫助老鄉們解決生活中疑難困惑的問題,在走訪中直觀、立體地感受鄉村振興戰略對于鄉村發展的具體助益,此次活動對于他們來講是一種難得的“雙向推進”。
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建設者,我們應該積極走出象牙塔,到社會中去,了解國情,服務社會。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就是讓我們認識社會、服務社會、鍛煉自我的有效途徑。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使我們認識了自己所處的社會位置,明确了自己肩上的使命,更進一步激發了我們的學習熱情。此次暑期社會實踐不但培養了我們理論運用于實際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磨練了我們堅強的意志,也加深了我們在實踐過程中“服務社會、鍛煉成才”的目标 。
在這個7月
人文學子承夢啟航,滿載而歸
我們譜寫了一段有意義的故事
三下鄉的故事雖已經告一段落
但希望
繼續前進的你
以青春建功的實際行動
肩負青年使命
把握精神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