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中心記者團記者馬嘉卓、高蕊報道)7月24日晚7時30分,伟德官网地址多少人文講壇“田野與理論反思”暑期系列講座第四場在騰訊會議平台如期舉行。本次會議由伟德官网地址多少李昕茹講師主持,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候選人盧婉琳受邀主講,黑龍江大學教授唐戈與雲南大學副教授蘇敏擔任與談人。
盧婉琳(Mia),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University of London)人類學博士候選人、食物人類學碩士、飲食研究中心研究員。目前主要研究倫敦新一代華人移民的飲食變遷問題,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食物農業系統、移民、跨國主義、現代性和中國研究幾個方面。在倫敦為期12 個月的實地考察中,她探索了移民、技術、經濟改革等因素對鼓勵新的飲食習慣的作用和意義,該研究從食物的視角切入,記錄成長在改革開放時期的新一代海外華人的生活面貌。此前,她曾在有關生态農業的社會企業以及中國第一家農業及食物科技風險投資基金工作。業餘時間,她也是食物相關媒體的供稿人。
首先,盧婉琳介紹了自己的相關博士研究,她認為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是一種較新的定性研究方法和寫作方式,不僅繼承了後現代思潮,還回應了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社會科學研究者在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上的困境。這種寫作方式鼓勵研究者把研究課題中的個體故事和經驗與正在進行的項目相融合,以此來理解、解釋文化。同時,自我民族志這種研究方法還鼓勵研究者使用“喚醒性”故事的形式,揭發自我的脆弱、情緒、身體和精神,以此産出令人回味的故事,這也彌補了民族志研究中缺失個人倫理道德賦予關注的部分,在尋求讀者将自身引出對話的同時,善于引起人們的同理心,以此促成社會人文觀念融合。
接着,盧婉琳基于在倫敦新一代移民中開展的12個月的田野調查,反思并展望了自我民族志在實踐操作中的希望與挑戰。例如:自我民族志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者?自我民族志怎樣在這種希望和挑戰的拉鋸中,為人類學研究生成更多角度的對話?怎樣為人類學的知識生産提供新的内容?盧婉琳表示,自我民族志作為一種具有批判性的質性研究方法,它不斷地引導人們對個體文化中的權利不對稱進行反思,以保證在後現代主義思潮下,社會能夠持續穩定運轉。
講座結束後,盧婉琳與在座師生進行了學術上的深刻交流。針對自我民族志等問題,盧婉琳分享了她的經驗與看法,在場師生紛紛表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