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講壇】第252期講座預告

時間:2023-08-13作者:宣傳中心文章來源:人文學院浏覽:1162

主題:當我們在談論“社交媒體”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講演人:鄭肯,博士候選人,倫敦大學學院

與談人:黃丹特聘研究員,華南師範大學;姚建華教授,複旦大學

主持人:李昕茹講師,伟德官网地址多少

時間:2023年8月14日 19:30

形式:騰訊會議

(會議号: 700-7804-7144 密碼: 111111)

講演人介紹:

         鄭肯,倫敦大學學院數碼人類學中心博士生候選人。她目前的研究項目聚焦于社交媒體的後台勞動,審視互聯網的工程師群體如何在日常生活設計算法的底層框架,以情感勞動的方式維護社交媒體的日常運作,通過數據“想象”用戶的社會特征等等。通過對于互聯網技術精英的民族志深描,她的研究探索了在當代中國普通互聯網用戶,技術精英與大數據算法等技術物之間的抽象又親密的多維關系。同時,她穿梭在攝影師/攝影評論人、互聯網産品經理、網紅經紀人、非遺研究者等多重身份之間。既往研究以非虛構的方式出版于《數字與勞動:自由與牢籠》等圖書選集之中。

講座摘要:

         算法,元宇宙,社交媒體等等科技詞彙已然成為了日常語言中最時髦的詞彙。當這些詞彙在重複地使用的時候,我們如何确信我們讨論是同一件事情。換言之,反複讨論,本身就制造了更多概念層疊的的混亂與迷思。作為人類學家,我們究竟是生産了“現象”本身,制造了“研究對象”本身,還是成為了在概念遊戲中的隐形人,抑或是我們卷入了表征的政治而渾然不覺?在本場分享中,我試圖通過我的研究課題,“社交媒體的後台”(The Backstage of Social Media)在探索這些問題:社交媒體,作為一個概念,如何在紛繁的現象與異質的人群中逐漸具體化與抽象化,它如何在學術圈,科技大廠,研究者自身的人生軌迹之間穿行,它如何由一個空洞詞彙,沉澱為不同人的生命軌迹與科技物質殘存,如何被“表征”在公式化的學術論文之中而被賦予了某種審美屬性,又如何逃避被“刻奇”(Kitsch)的命運?我的田野将呈現“社交媒體”是如何深嵌入當代中國都市生活之中的:年輕的工程師,交互界面設計者,内容審核員等等不同的技術精英是如何被席卷到社交媒體的日常設計,運營與維護的工業鍊條之中,以及更為宏大的資本邏輯,審核文化與知識模型的全球化洪流之中。我試圖将“社交媒體”視為最為日常庸俗之物,來探尋它與社會之間的交錯與斷裂。

Baidu
sogou